當年,郭蘭英一曲《南泥灣》紅遍天下,無數人通過這首歌知道了八路軍開荒種地的故事,繼而知道“359旅是模範”,是這支部隊把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
我們還知道這個旅的旅長叫王震-赫赫有名的“王鬍子”,後來的共和國上將,威震新疆的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開國上將 王震
由於歌曲《南泥灣》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因此,不少年輕人對359旅的印象就是四個字-開荒種地。
這就曲解359旅這支英雄部隊了,他們開荒種地是能手,戰場殺敵也絕對是把好手!
不過,有人發現,359旅從建立開始,一會兒在山西前線抗日作戰、在南泥灣開荒,一會兒又揮師南下、班師中原、回師陝甘寧,又再度南下、北上,轉隸頻頻。
於是,許多人關心一個問題,359旅就這麼轉來轉去,除了在南泥灣留下輝煌業績外,這支赫赫有名的部隊之前幹了些什麼,之後又去哪兒了?
另外,是哪個部隊繼承了359旅的榮譽?這個部隊及其指揮官是不是我們熟知的人?
要解答這些問題,就必須講一講359旅“分分合合”的故事。
首先,359旅是國共合作的產物,它完整的番號是八路軍第120師第359旅。
359旅首任旅長是陳伯鈞,王震是副旅長,二人都是後來的開國上將。
王震與勞動模範在一起
359旅在成立之初就進行了第一次拆分,陳伯鈞旅長率第718團和旅直屬營一部留守在陝甘寧邊區。
王震副旅長則率第717團和旅直屬營一部,打着第359旅的旗幟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
王震在山西發動羣眾,擴充部隊,開闢根據地,並配合國民黨軍進行忻口、太原作戰,到王震將軍出任359旅旅長時,隊伍已經發展到12000餘人。
後來,為了保衞陝甘寧邊區,防禦國民黨的軍事摩擦,王震將軍第359旅奉命調回陝甘寧邊區。
在此期間,八路軍開展生產自救運動,359旅成為了開墾南泥灣的主力。
這是一羣扛槍打仗的熱血男兒,拿起鐵鍬、起鋤頭也是把好手,他們硬是把昔日的“爛”泥灣建設成了“陝北的好江南”!
被俘日軍向王震將軍敬禮
抗日戰爭後期,359旅再次分兵了。
1944年10月,359旅成立了八路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王震任司令員、王首道任政治委員。
這一次,他們要一路南下,奔赴華南地區開闢根據地,因此叫“南下支隊”。
南下支隊分批出發,第一批由359旅旅長王震親自率領,他們從國民黨軍中殺開了一條血路,一路從陝北打到了湖南和廣東。
一羣幾天前還在南泥灣開荒種地的“農民”,居然有這等犀利的穿透力、強悍的戰鬥力,國民黨方面無論如何也想不通。
抗日戰爭勝利後,這支部隊奉命回師北上,編入了中原軍區,王震上將擔任了這個軍區的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在此期間,王震上將把359旅的戰旗交給了他的愛將郭鵬。
接下來,王震上將就參與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中原突圍”戰,這支隊伍絕處逢生,堪稱奇蹟。
美軍觀察團視察359旅
郭鵬隨後帶着359旅班師西北,編入了晉綏野戰軍序列。
359旅經歷中原突圍後損失慘重,回到西北後,部隊迅速補員、整訓,很快就恢復了戰鬥力。
在359旅基礎上,部隊後來發展成為第二縱隊,成立第一野戰軍時,第二縱隊改番號為第二軍。
第二軍繼承了359旅血脈,軍長兼政委是王震,郭鵬擔任了副軍長,全軍共3.4萬餘人。
這支部隊隨即參加了春季戰役和陝中戰役,大戰胡宗南、馬步芳、馬鴻逵部,乘勝向甘肅、青海新疆進軍。
此後,第2軍留在了新疆,擔負起保衞國防,鞏固治安,參加生產建設等任務。
再説説南下支隊第二批隊伍,他們是第359旅留守陝甘寧邊區的獨立第2遊擊支隊,隊伍由司令員劉轉連帶領,於1945年6月出發南下。
就在他們到達河南省新安地區時,傳來了日本投降的消息,軍委同時來電,命令他們轉道開赴東北。
老照片 王震將軍在前線
到達東北戰場後,部隊恢復了359旅番號。
與戰鬥在西部的359旅不同,他們此時是東北民主聯軍的359旅,他們也扛起了359旅這面鮮豔奪目的戰旗!
有趣的是,由於全軍沒有統一番號,所以,我軍同時存在了兩個359旅,他們個個都是戰力強悍的主力部隊。
劉轉連旅長率領359旅縱橫白山黑水,先後參加了林海雪原剿匪、解放哈爾濱、四平保衞戰等戰鬥。
1947年,359旅再次改編為第10縱隊獨立第1師,劉轉連擔任了師長。
再後來,第10縱隊又改編為第47軍,首任軍長就是戰將梁興初。
梁興初這個名字朋友們都不陌生,他是威震海內外的東北猛虎,當年,他率領47軍浴血黑山,擋住了廖耀湘部的10萬精兵;
朝鮮戰場上,梁興初指揮38軍痛打偽7師,奇襲武陵橋,穿插三所裏,血戰松骨峯,突破“三八線”,成就了“萬歲軍”的威名。
王震將軍在前線指揮作戰
説到這裏,朋友們應該都明白了,原來第47軍的血管裏流淌的是359旅的鮮血!
就這樣,英雄部隊血脈傳承,英雄的戰旗代代相傳,當年英雄的359旅,後來“孵化”出了第2軍和第47軍這兩支威名赫赫的王者之師。
如今,在塔里木河畔,在黃土高坡,在黑山,在林海雪原,在所有飄揚着《南泥灣》歌聲的地方,359旅已經成為不可磨滅的番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