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人曾經兩次遷徙都城,最終是在魯煬公時期完成,在史書中對其有好的評價,“煬公徙都”説的就是這件事情。那麼,魯國為什麼會遷徙都城呢?魯國人最早的都城又在哪裏?
《左傳》載:“分魯公以大路大旗……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昊之墟”,周人行分封制度,把伯禽封到魯國地區的時間大概是在武庚之亂前後,即是伯禽率領大軍東征而後。以前有種説法,説是周公是魯國最早的封君,在分封體制中周人有個傳統,就是封到某個地區往往就會以此地為名,用以稱呼國君,如晉國國君是晉侯,齊國國君是齊侯,宋國國君是宋公,那麼周公如果封到魯國為什麼又叫周公呢?
史書中有“姬旦以太王所居地為其采邑,故謂周公。”這就是説,周公最早的封地其實不是魯國,而是周太王曾經生活居住過的岐山南邊地區,真正封到魯國地區的其實只是周公的長子伯禽而已,周公受封的時間應比封魯的時間要早,此時的伯禽是在擔任周人的大祝之官,還沒有到魯國地區,也沒有率領大軍東征。因此真正的魯國國君初封,是在“武庚之亂”發生以後。
《史記》載:“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這場動亂起自姬周家族內部,力度不小,還帶出了殷紂王的王子武庚,聯合了淮夷部族。周人對此也是非常重視的,“召公為保,周公為師”,周成王在這次戰爭中,以周公為總軍師,前鋒軍則是姜子牙和伯禽,姜子牙的齊國也是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諾,即“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在周人攻滅殷商而後,姬周家族對權力分封的平衡性上是相對薄弱的,這也是姬周的親族管蔡要發動戰爭的原因。
“武庚之亂”平定以後,對於如何管理殷商舊族和淮夷部族,成為周人的政治命題。殷商的親周力量微子啓被啓用,建立了以殷商故地為核心區域的宋國。至於殷商的王城則以姬周家族的康叔為侯,輔以“成周八師”環伺其外。殷商最強大的地區遂被分割為宋衞兩國,而周圍地區則皆為姬周家族封國。再往東方就是魯國的所在地,因為當年的奄國已經大部分被滅亡,奄國當年的國君也被遷徙到了齊國的薄姑地區。伯禽所率領的大軍並沒有離開奄國舊地,“敦商之旅,克鹹厥功。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啓爾於,為周室輔。”
這裏的王即是周成王,而叔父顯然就是周公,元子就是伯禽。因此從這裏就能看出來,魯國的第一代封君其實是伯禽。而伯禽受封的時候有可能還在駐軍之中,魯國這時候還沒有真正的建立起來,只有臨時的駐紮地,沒有實際的都城所在。當時的這個駐紮地所在,可算作伯禽的臨時都城所在。那麼此時魯國尚且不在,周成王為什麼要封伯禽為魯侯呢?考慮到周人以地為名的習俗,在魯國的地界上曾經有魯山,在夏商時代就已有之,“山高聳,回生羣山,為一邑巨鎮,縣以此名”,這個地方應是伯禽的幸運地,在征伐東夷的戰爭中,這裏應是某場戰爭的終結地,伯禽派人向周成王報捷訊,應是提及此地,周成王才會以此為名,封君為魯。《詩經》有“乃命魯公,俾侯於東。賜之山川,土田附庸。”
所謂“奄有龜蒙,遂荒大東”,這個“東”是屬奄國人的駐紮所在,周成王要伯禽選擇將都城遷徙到此地,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更好的控制奄國舊民。所謂賜“殷之六族”可能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或許這些“殷之六族”本身當年流亡的地區就是奄國所在地,説是賜給伯禽,倒不如説是讓伯禽就在奄國很好的將這些部族管控起來。周人的這種傳統在後來還有發生,就是周平王讓秦襄公攻伐岐山地區的犬戎,承諾秦人若是能夠驅逐犬戎,岐山地區就歸秦人所有。
伯禽在魯國的耕耘有數十年之久,期間與東夷部族展開過很多戰爭,直到後來魯煬公即位的時候,這些戰爭也沒有消停。史書中説魯煬公“築茅闕門”,什麼意思呢?就是在都城外修築一座類似牌坊的城門,主要目的是為紀念征服東夷部族的功勞。 “煬公徙都”則説明伯禽定都“大東”後,奄國舊族直到魯煬公時代還有餘孽反抗,也是最終在魯煬公時才被徹底消滅。消滅奄國的魯煬公選擇將再次遷都,或許不是那種千里跋涉的遷徙,只不過是“大東”範圍內的再次拓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