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第一把古琴的誕生

古琴,又稱瑤琴,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

傳説;舜定琴為五絃,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絃。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

2003年11月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宣佈,中國古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第一把古琴的誕生

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神農之琴,以純絲做弦,刻桐木為琴。至五帝時,始改為八尺六寸。虞舜改為五絃,文王武王改為七絃。

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是《詩經》,《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詩經·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是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周朝曾國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中國的傳統文化認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聲響有五音。傳説炎帝在沁源景鳳羊頭山下“黍定黃鐘”,發現了音樂,炎帝神農氏又“削桐為琴、繩絲為弦”,創造了最初的琴。

鍾儀,西周時期人,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戰國時期隨着音樂的發展,湧現了大量的琴人。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第一把古琴的誕生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

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經找不到了,流傳到現在的還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相傳蔡邕曾用灶餘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

《廣陵散》在東漢時流傳。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文人琴人,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丘明的《碣石調·幽蘭》。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

斫[zhuó]琴在唐朝有巨大的發展,出現了傳世名琴“九霄環佩”,唐琴在後代被視為稀世之寶。造型肥而渾圓。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第一把古琴的誕生

初唐時,琴傳到朝鮮和日本

宋朝抑武揚文,自帝王至民間上下都十分好琴,達到歷代喜歡彈琴的頂峯。也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1個古琴流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

宋代的古琴全長128釐米,肩寬25釐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第一把古琴的誕生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製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現存第一部減字譜《神奇秘譜》保存了眾多古曲。

清朝後期,琴藝術相對衰落。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餘人。

民國時,琴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東南大學為古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古代四大名琴

齊桓公的「號鍾」

楚莊王的「繞樑」

司馬相如的「綠綺」

蔡邕的「焦尾」

古琴琴譜現在存世共一百五十餘部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第一把古琴的誕生

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

最早文字譜: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據傳由南北朝時期南朝梁·丘明所作。

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漢代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蔡邕的《琴操》。

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

古琴是漢文化中的瑰寶。

琴、棋、書、畫並稱,用以概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8 字。

轉載請註明: 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第一把古琴的誕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