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半桶水——人生不可太滿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經典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和兩位小和尚,住在深山的一座寺廟裏。

一天, 他們水缸裏的水都喝完了。

於是,老和尚給了兩個小和尚一人兩個木桶,讓他們下山挑水去。

可等到傍晚時,才看見一名弟子垂頭喪氣的回來,桶裏一點兒水都沒剩下。

原來,他為了多挑一些水,把木桶裝得滿滿的,還沒到一半的路,水就灑出來一半了。

因為路面被水打濕,這位小和尚也因此滑到,剩下的水也全都灑了出來。

而另一名弟子卻閒庭信步,挑回來兩個半桶水,完成了師父交託的任務。

這個故事大概意思是説:

一桶水,盛得太滿,會灑出來;半桶水,只放一半,安然無恙。

其實,這也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東西別裝太滿,事情別做太盡。留點餘地,留點空間,人生方得圓滿。

公元1864年8月,湘軍攻陷天京(南京),太平天國滅亡。

由此大功,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保”銜,位極人臣,成為有清以來第一位出將入相、封侯拜爵的漢人。

這時,曾國藩掌握可以決定天下形勢的重兵,手下人才濟濟,門生故吏遍天下,不管是勢力,還是聲望都達到了頂峯。

熟知歷史的曾國藩,很清楚這表面風光之下潛伏着危機。

因為自清朝開國以來,歷來領兵的權臣幾乎都沒有好的結局。

最初的努爾哈赤時代,就有無數愛新覺羅皇族被誅殺;

入關後的順治時代,攝政王多爾袞死後被鞭屍;

康熙朝的鰲拜、雍正朝的年羹堯,無一不落得丟官被殺的下場。

更何況曾國藩還是有清以來第一個掌重兵、握實權的漢人,更是容易遭猜忌。

於是,曾國藩果斷採取措施,開始自剪羽翼,分批裁撤自己經過千辛萬苦才打造起來的湘軍。

他先是讓自己的弟弟、親自率軍攻克南京的曾國荃以病告退。

十幾萬的湘軍幾乎被全部裁撤,只留下了兩個營一萬人左右。

而曾國藩也因此舉得到了滿清朝廷的信任,化解了一場危機。

1872年,曾國藩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被諡“文正”,這是清代文臣死後所能得到的最高評價。

堅持“做人忌滿”原則的曾國藩,落得了一個好的結局:生榮死哀,善始善終。

事實證明,做人忌滿,總要給自己留點餘地,這是知足常樂的智慧,也是永不滿足的胸襟。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追求最美好的目標,但又不希望完全達到目標,才能永遠保持進步和上升的態勢。

我們始終都要記住這樣一句話:

做人,未滿的狀態,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曾聽我朋友瑤瑤講過她老家一個親戚的事情。

瑤瑤的親戚是村裏唯一一個做生意算是比較成功的,不僅在市裏買了房,還買了小車。

所以,她親戚每次回到村裏,就彷彿自己高人一等,眼高過天的樣子。

前幾年,瑤瑤還在唸高中,正直暑假在家。

一天, 瑤瑤在家待著無聊,便想着和家人去逛街,恰巧碰到了那位親戚也正好去逛街。

瑤瑤就順便打了聲招呼,沒想到她的那位親戚以為瑤瑤想要坐他的順風車,便冷哼了一聲,説:

“這麼熱的天氣,你們是打算走着去上街啊?也是,像你們家,也不知道幾代才能買得起車。”

瑤瑤見他這麼説,微笑了一下,並沒有理會他,而她的那位親戚,也就開着他的小車揚長而去了。

沒過幾年,瑤瑤很快就大學畢業了,家裏的幾個兄弟姐妹也去了工作,生活也逐漸好轉。

她家從老家搬到了市區,也買了小車。

之後,她每次見到那位親戚,也依舊和他打招呼,不同的是:

那位親戚再也不會那麼狗眼看人低,用那種看不起人的語氣説話了,反而顯得有點不好意思。

估計是後悔當初自己把話説的太滿了吧。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話不能説的太滿,畢竟你永遠不會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如果你做人太滿、説話太滿的話,那麼最終丟臉的,只有你自己。

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

越是低調的人,越能成大事;越是傲慢的人,越讓人從心底所不齒。

這個世上最幸福的人,不是家財萬貫的人,而是慾望永遠比財富少一塊錢的人。

人活一世,記住不要太“滿”。

待人保持謙遜,行事把握分寸,説話留有餘地,處世淡泊從容。

如此,才能獲得幸福的真諦。

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