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文系已沒有刺痛感

    它們是一本本、一張張我高三時寫下的“不知所云”,它們曾是讓別人認為我會去考中文系的“鐵證”。

    ---------------

    記憶中,2012年夏天的那場考試和高三參加過的數不清的考試也沒什麼區別,走出考場抬頭望,天空沒有異象,世界也沒有重啓。半個多月後成績公佈,我考上了填寫在第一志願位置上的那所大學的那個專業,沒有一點懸念。

    在距離高考還有3個月的時候,我被學校推薦參加了某大學外語專業的提前批次招生考試,心態平和卻也全力以赴,最終入選。高考成績超過一本線即可錄取,這對於當時掙扎在高三“苦海”中的自己來説,就像是一種“赦免”。父母與老師感到欣慰,朋友為我開心,甚至羨慕。我想,我的高考提前結束了。

    直到一位朋友問我:那你是不是就不考中文系了?

    我抬起頭茫然地看着他,停下正在筆記本上寫小説的手。

    是的,我會考中文系,這在我的一些朋友心中,是比他們自己將要考什麼專業還要確定的事實。然而這場提前了3個月的“勝利”,卻讓我忘了對自己還有這樣一個“不像樣”的承諾。猶豫,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敏鋭地察覺到我猶豫的父母也曾與我深夜長談,他們説,“放棄這個機會太過可惜”,他們説,“這個專業未來更好就業”,他們説,“你有把握考上那所大學的中文系嗎?”

    在高三後來的日子裏,我如往常一樣刷着刷不完的題,背誦着大段的答題要點,在每天晚自習結束前的一點時間裏,在本子上寫着天馬行空的幻想和矯情的思緒。我想用剩下的時間去測量這份承諾的重量,決定是否將其兑現。我也沒有想過自己會陷入這種略顯俗套的抉擇:鼓起勇氣追逐自己的夢想,或是享用已經收穫的果實。

    最終,我的勇氣餘額不足。

    高考成績公佈那天,我的內心很平靜,結果意料之中。向老師和家人報告完畢之後,我回到房間,開始收拾高三這一年的學習資料。説是收拾,實際上就是扔。那一摞摞做過的習題集和試卷此刻正頹然地看着我,彷彿在説“你來了?” 我一一拿起來,快速翻閲一遍作為告別,接着放在“確認扔掉”的一邊。

    最後我看到了它們。它們是一本本、一張張我高三時寫下的“不知所云”,它們曾是讓別人認為我會去考中文系的“鐵證”。我把它們放在了另一邊,然後故作輕鬆地在心裏對自己説,這些並不能證明什麼。

    大學4年過得算是精彩。其間我也去聽過中文系的課,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認真地做一些筆記。那種想法大概就是——雖然後來很多人都告訴我,中文系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樣,但我還是很想去看看如何不一樣。順便彌補一些遺憾。那年的高考在所有人看來我都沒有輸,但“遺憾”這個詞説出來,又彷彿自己真的輸了那麼一點點。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了喜歡的媒體工作。我一邊向人解釋着為什麼大學讀這個專業卻選擇了做文字工作,一邊努力地證明自己和那些科班出身的人一樣可以勝任。於是我發表的作品越來越多,隨之得到的肯定也逐漸令我內心深處的不安偃旗息鼓。這件事我後來也曾與不少朋友和同事提起過,其中一位在外企做銷售的朋友還頗為嚴肅地對我説:“我覺得即使中文系畢業也不一定適合做文字工作,比如我。”也是自那時起我開始相信,熱愛與用心足以替代“科班出身”的標籤,最終成就那個自己暗暗許下的目標。

    如今被問到高考有什麼遺憾的事,我還是會回答説沒能報考中文系,但這樣説時,內心再不會有任何的刺痛感。有點遺憾,僅此而已。我甚至會感激這個小小的遺憾,因為它讓我在之後的日子裏更加努力,以不再辜負少年時的“雄心壯志”。

    關於高考的記憶就像一本心愛的舊書,每次拿出來翻閲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很想對那些剛剛結束以及尚未接受高考洗禮的朋友們説,遺憾是成長旅途中必經的站點,不要讓遺憾成為執念,它不代表失敗,也無法決定一生,而證明自己和實現理想,永遠都不會太晚。

逐犀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7 字。

轉載請註明: 提起中文系已沒有刺痛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