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市深閨百果園,驚豔雍正七公溝,最古老唯一排水系統遺址
有緣百果園,得虧長沙百家號中心組織的採風,透過厚厚的麻石板,隱約聽見潺潺水聲,才第一次知道長沙唯一的公溝原來就在巷中。街拍是我探索和了解老長沙的方式之一,踏過鋪滿麻石條的登隆街,曲折蜿蜒的通過寬寬窄窄巷弄一路向南,便到了百果園巷。誰曾想,繁華喧囂的黃興廣場不遠處竟藏有白牆黛瓦、麻石路、民國風情的幽靜小巷。
百果園巷因此巷多栽種了百果樹而得名,初到巷口,高參茂密的白果樹,精緻温雅的假山流水,潺潺水流聲,幾名長沙老口子在下象棋、打太極,安然自得,與相隔30米遠的黃興廣場大相徑庭。
百果園雖小,但保留了許多歷史舊址,古巷歷經風雨,唯一見證歷史變遷的要數百果園巷口的七公溝。七公溝是長沙目前唯一保留下來的公溝遺址,長沙古城曾有八大公溝,修建於清朝雍正年間,得到皇帝的批准才建造故此也叫“八大御溝”,主要承擔長沙古城區雨污水排放重要功能。所謂“公溝”,就是遺址上我們可以看到的麻石磚結構修建的長沙古城地下排污、水系統,下雨時,污、雨水經過一定坡度的街面匯聚到公溝集中排放到湘江,不至於發生內澇。第七公溝全長35768米,主溝起都正街,經永慶街、百果園、化龍池、南門口,沿西湖路南側入湘江。
長沙老城區有八大公溝和四大排水系統,新中國成立後,其他7條公溝逐漸被符合現代城市排水標準的大型管涵所替代,2014年6月,西湖路段第七公溝改造完成,唯有百果園周邊段的第七公溝保留下最古樸的模樣。七公溝內部成半月形的拱涵,古城區改造前,地面沒有像今天這樣鋪上厚重的水泥做硬化,寬敞處可撐小舟進入疏通,將淤泥搬至船上順水運送出來。長沙古城,清朝末年至新中國成立前動亂不止,公溝疏通工作多次停滯,淤泥深達80釐米厚,導致城內數次暴雨成災,經全民搶救性參與疏通排淤,才解決內澇問題,並將淤泥運送至今烈士公園附近農田作肥料,可謂是一舉兩得。解放後成立溝渠道路工程隊,成為長沙市政局和長沙園林局的前身,專門負責長沙公溝和其他排水系統的建設和疏通,經過常年維保,並使用至今。公溝,匯聚了古人的疏通排水的智慧,更是見證人民300多年來的勤勞,更造福了百萬之眾的古老長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