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的決勝點是馬耳他島,可沙漠之狐為何卻放棄了進攻馬耳他?
眾所周知,北非戰場的決勝點不在北非的沙漠上,而是在於雙方誰先能得到補給。這一點上德國的非洲軍團是先天吃虧,因為他們的補給十次有九次在海上被英國人送進了大海里餵魚。也是因為補給的不暢通,所以隆美爾領導的非洲軍團老是無法取得戰略勝利。如果要解決這樣的情況,非洲軍團在一開始就應該奪取馬耳他。但為什麼直至非洲軍團陷入劣勢之前,隆美爾都不曾考慮這一點呢?
初到北非的隆美爾,所面臨的局面只能用一地雞毛來形容,因為意大利人輸的實在是太慘了點。彼時的意大利軍隊士氣全無,在經過了英國人的羅盤行動之後,意大利人輸的差不多是連褲衩都不剩下了,意大利的大軍已經灰飛煙滅,他們寶貴的“的黎波里”也快被在阿蓋拉構築防線的英國人打下來了。如果英國人這個時候發動攻擊的話,那麼除非上帝戴着鋼盔親自來參戰,否則意大利人就只能被趕下大海了。
而初到北非的隆美爾手裏有什麼呢?基本上什麼都沒有,因為他的部隊還遠在德國本土和意大利呢,滿打滿算也沒幾個人被送到北非來。和他差不多一起到的部隊,就只有一個偵察營和一個戰防炮營。就靠這點兵力的話,估計連給英國人塞牙縫都不夠。但是沒有選擇的隆美爾只能盡力的將這些部隊部署到前線去,以期他們能夠在關鍵地點糊弄住英國人。至少這些部隊也要聯合意大利部隊,一起給他爭取更多時間,等待更多德國部隊的抵達。
幸運的是,隆美爾和意大利人提心吊膽,那邊遠在倫敦的丘吉爾卻送了一個神助攻,他要求韋維爾把部隊送到希臘去抵抗德國人,而補充給韋維爾的就都是一羣水貨部隊了。面對這樣的局勢,韋維爾被迫放棄了後續的進攻計劃。
這樣一來的話,隆美爾的迴旋餘地就大了不少,可以等待自己援軍的抵達。1941年3月11日,德軍第五裝甲團的12輛坦克抵達的黎波里港,如果再加上意大利艾略特裝甲師的80輛坦克,隆美爾已經湊出了200輛坦克可以用於進攻。
韋維爾此時根本不相信隆美爾能夠發動攻擊,因為韋維爾覺得隆美爾的兵力十分薄弱。但韋維爾絕對想不到的是,隆美爾也覺得韋維爾的兵力十分脆弱。於是隆美爾現在3月31日對英軍發動了攻擊,擊退了梅爾沙隘道的英軍,緊接着開始了4月的“昔蘭尼加”突擊,英軍被打的丟盔棄甲,彷彿重演了之前他們收拾意大利人的那一幕……只不過這一次他們扮演了意大利人的位置。丟盔棄甲的英國人一路逃到託布魯克要塞,在這裏建立起了防禦,而對隆美爾的考驗也就此到來了。
此時英國人縮進了託布魯克構築防禦,隆美爾的大軍已經包圍了託布魯克要塞。但此時對於隆美爾而言,攻打託布魯克是個非常要命的問題。雖然説大部分的英國人都已經退回到昔蘭尼加,根本無法立刻支援託布魯克這個戰略孤點。可隆美爾的兵力也不夠強大,至少不足以攻克託布魯克要塞,更不足以消滅裏面的英國守軍。而且要命的是,託布魯克要塞本身十分堅固,這完全歸功於意大利人在把託布魯克丟給英國人之前,把這裏建設的太過結實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意大利人就把託布魯克建設成了一個要塞,不僅擁有鐵路,還有完善的公路網絡和港口,並且有利比亞東部最大的機場——距離託布魯克港15英里外就是哈爾法機場。在距離市中心大約14公里的位置,意大利人修建了長達50公里的環形要塞。之所以是環形要塞,是因為這裏的地勢平坦,若不採取這種佈防方式,把那些制高點都囊括其中,恐怕是沒有什麼安全感的。而南面則是懸崖峭壁,將大沙漠和託布魯克分割開來,形成了一道屏障。
再説説防線本身,該死的意大利人分出了兩道防線,第一道是由150個水泥結構的地下堡壘組成,堡壘和堡壘之間還有反坦克壕溝以及炮位,雖然沒有完整修好,卻也足以發揮作用。地堡和地堡之間的外圍地域則是由塹壕和鐵絲網組成。
第二道成防線則是位於第一道防線後,是位於託布魯克市區裏的,大體結構和第一道防線相當。另外中心城區的所有建築都已經要塞化,配備有射擊口和作為掩體的胸牆,並且有四座用花崗岩構築的大型堡壘。
如果這麼看的話,以隆美爾現在的兵力去硬碰託布魯克要塞,實在不是一個明智之舉。這些防線雖然部分地段沒有完工,卻也十分堅固。缺乏重武器的非洲軍團如果強攻託布魯克,那麼必然會造成己方的劇烈傷亡。
這對於手頭缺兵少將的隆美爾來説,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可如果不去進攻託布魯克的話,那麼隆美爾就必須放棄現在控制的區域,退到一個相對安全的班加西一線。這就意味着他必須放棄眼下部分的戰果,這一結果是隆美爾難以接受的。但假如不去打託布魯克,那麼隆美爾就只能去選擇攻打馬耳他島了。
事實上,因為北非戰場存在有鐘擺效應,所以雙方的進攻距離都是十分有限的。這一點對於現在的隆美爾可以説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寫照,除去兵力上的不足,物資的匱乏更是限制隆美爾的發揮,沙漠裏漫長的補給線讓他的物資消耗劇烈,前進到一定距離就必須後退。
這也是隆美爾急於拿下託布魯克的原因,因為一旦拿下託布魯克,他就可以利用當地的港口獲取補給品,從而趁着英軍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慘重,一舉攻下埃及這個戰略要地。
可是眼下的難點在於,因為託布魯克要塞的阻礙,以及英軍在此地頑強的防守,隆美爾恐怕很難奪下託布魯克要塞。放棄攻擊託布魯克的話,那麼隆美爾就必須選擇率兵攻打馬耳他島了。如果打開地中海的地圖,我們不難發現,馬耳他島扼守地中海航道,是英軍在地中海上的一顆釘子。基本上來説,任何從意大利出發的運輸船隊,一旦被馬耳他守軍發現,英軍的地中海艦隊就會迅速出動,將這些運輸船統統擊沉到海里去。
也因此,無論是德國的希特勒,還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這二位軸心國領袖都曾經計劃,一旦北非的局勢穩定下來,他們就立刻攻下馬耳他島,確保自己的運輸船不會再被打進海里餵魚。可是對於隆美爾而言,他實在是不希望去攻打馬耳他島。這是因為馬耳他島的地形非常古怪,適合登陸的位置很少,且都在英軍控制之下。
而如果強行登陸的話,部隊必然遭受慘痛的損失。另一方面,部隊進攻時還必須承受馬耳他島旁邊的戈佐島的攻擊,戈佐島的炮台擁有四門380毫米火炮,雖然比較老舊但是仍舊極具威力,強攻不是個好選擇。
更重要的是,隆美爾手頭的兵力實在是不多,他的部隊要在5月底才能如數到達,即便如此也僅僅只有第5輕裝師和第15裝甲師的部分部隊。隆美爾很清楚,如果他貿然調走了自己的部隊,那麼他的命運就不會比韋維爾好多少,因為韋維爾絕對會立刻在援軍抵達後立刻殺過來,而意大利人是根本擋不住韋維爾的。如果隆美爾把部隊都去打馬耳他,那麼韋維爾十之八九會立刻殺過來的。因此,是否要去打馬耳他,也成了隆美爾內心的一個難以選擇的難題。
拿下馬耳他和託布魯克各有好處。如果拿下馬耳他的話,那麼就可以解決自己部隊的後勤問題,起碼可以確保自己部隊的航道是安全的,至少大部分時間是安全的。但反過來説,如果拿下了託布魯克,那麼隆美爾就能趁着德國空軍壓制馬耳他和保護航道的機會,在託布魯克獲取足夠多的補給,然後一鼓作氣的衝向埃及,趁着英軍未能站穩腳跟時,一舉奪下埃及。換句話説,兩個選項都是極具誘惑力的。
但如果從失敗所面臨的風險來看,攻擊馬耳他的風險,遠遠要高於攻擊託布魯克的風險。先説馬耳他島,馬耳他孤懸海外,如果要攻擊馬耳他島,部隊就必須展開一次兩棲登陸作戰,而德國在地中海沒有海上力量,隆美爾的部隊也不適合進行登陸作戰,故此必須完全依賴與意大利陸軍和海軍。
可是意大利海軍難以戰勝英國地中海艦隊,而意大利陸軍的戰鬥力又十分存疑。進攻的失敗幾率過大,而且隆美爾也不能保證如果攻擊馬耳他,那麼韋維爾是否會調遣英軍在北非發動反擊。
更重要的是,為了進行這樣的兩棲登陸作戰,所需要的物資將是一個天文數字,單單依靠意大利自己是肯定不夠的。如果隆美爾選擇從德國國內調來資源,那麼德國陸軍總部就必然要卡隆美爾的脖子,因為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對於德國陸軍的任何海外作戰,都是持反對態度的。(就這一點而言,隆美爾可沒少在給他妻子的信裏抱怨)而德國此時本身也在考慮對蘇聯發動進攻,參與了南斯拉夫和希臘兩場戰役的部隊,已經開始回調至東線。這樣一來,隆美爾就更不容易獲得他所需的資源了。
可反過來説,攻擊託布魯克的風險可就小的多得多。這不僅僅是因為攻擊託布魯克的話,隆美爾只需要投入自己現有的兵力就好。更關鍵是託布魯克一帶地勢十分平坦,隆美爾的部隊可以從容的發動攻擊,縱然英軍開始發動反擊。隆美爾也可以利用自己裝甲部隊的機動能力逃離。
換句話講,縱然攻擊託布魯克失敗,隆美爾也可以讓自己的部隊從容的撤離託布魯克,免於被英軍增援部隊殲滅。而如果拿下了託布魯克,隆美爾也可以趁勢進攻埃及。如此看來,進攻託布魯克要塞,就成了隆美爾當下最好的選擇。
最終,隆美爾還是放棄了攻擊馬耳他島,因為攻擊馬耳他島的風險,遠遠高於隆美爾攻擊託布魯克的風險。所以隆美爾花了些功夫説服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讓他們相信進攻馬耳他是沒有必要的,只要進攻託布魯克就行了。這一舉動或許讓非洲軍團和隆美爾免於眼下的失敗,但是在未來,他們將承受一次更慘痛的失敗。只不過就當時隆美爾所面臨的環境來説,這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了。
參考文獻:《北非戰場》
《第三帝國系列:非洲軍團》
《隆美爾戰時文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