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陽謀,幾千年過去了,依然無人能解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經典

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大陽謀,幾千年過去了,依然無人能解
在人類歷史上,為了掌控權勢,為了駕馭他人,無數人把玩着謀略,既有光明正大的陽謀,也有不可告人的陰謀。陰謀,顧名思義是背後的計謀。既有陰謀,必然有陽謀,那些正大光明堂而皇之的謀略該稱之為陽謀。
陰謀、陽謀的區別只在於設計得高明與否,而不在於設計者的卑鄙與高尚。“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是邪。”
“二桃殺三士”——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二十四》,內容大致為:
春秋時齊景公帳下有三員大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他們戰功彪炳,但也因此恃功而驕,齊相晏子想除掉他們,為此設了一個局,讓齊景公把三位勇士請來,賞賜他們三位兩個桃子。三個人無法平分兩個桃子,晏子便提出協調辦法——三人比功勞,功勞大的可以取一顆桃。公孫接與田開疆都先報出他們自己的功績,各拿了一個桃子。古冶子認為自己功勞更大,氣得拔劍指責前二者;而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到古冶子報出的功勞之後,羞愧之餘將桃子讓出並自盡。古冶子也感到很羞慚,拔劍自刎。
後人以“二桃殺三士”一詞表示運用計謀殺人,語出三國時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大將軍龐涓率領8萬大軍,包圍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公元前353年,齊王命田忌為師,孫臏為軍師,前往救趙,田忌主張率軍直取邯鄲,與被圍的趙軍裏應外合,夾擊魏軍。孫臏以為不可,並説:“我們不應攻打魏國的精鋭部隊,而應該直撲魏國的首都大梁。這樣,魏軍就會停止包圍邯鄲,立刻返回本土,這樣,趙國的危機,自然得到解救。” 田忌採納了孫臏之計,率軍直接攻打大梁,魏軍聞訊,急速班師回救,齊軍把兵力佈置在魏軍的必經之地——桂陵。等到魏軍一到,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幾乎全軍覆沒,趙國因此得救。
1945年10月,在為中央軍委起草了一份電報中,專門論述了“圍魏救趙”的戰法,電報上説:“你們的作戰方針,應該着重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然後佔據他們的分散據點。為此,圍魏救趙的目的不是圍魏,而在為圍魏救趙的過程中……以圍點吸引援敵,在野戰條件下消滅援敵。”
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把恩澤推廣開來的意思。在“推恩令”推行之前,諸侯王國的王位傳承是按照嫡長子繼承的慣例,事先確立一位王太子,由王太子繼承其父全部的領土,這樣就保證了一個諸侯王國領土的完整與國勢的穩定。
可是“推恩令”的用意恰好相反,是讓諸侯王從本國的固有領土中拿出一部分分給王太子以外的其他兒子,這樣,一個諸侯王國又分出許多新封的侯國,新成立的侯國不再隸屬於原來的王國,而是隸屬於這個侯國所在的一個郡。這樣一來,即便是原來領土很大的諸侯王國,領土被不斷地分割,也很快會被削弱。
那麼諸侯王是否意識到這是在割裂其領土,因而拒絕“推恩令”呢?這也幾乎不可能,因為朝廷允許搞推恩,所有的王子都希望分得一部分封地,不會同意父王不搞推恩的。漢武帝利用這種人情世故,推行“推恩令”,即便有的諸侯王心懷不滿,也只能遵守朝廷新的法律制度,把自己的領土分裂成若干個侯國。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陽謀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是智慧的體現。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