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名人”,其中既有千古流芳,後人瞻仰的英雄人物,更有毫無民族大義,蠅營狗苟之輩,如秦檜等無恥之徒,而在宋朝時期有一個對於大宋而言無恥至極的人——
李繼遷。
他的做法在當時可以説是
毫無仁義觀念,唯利益之上,
甚至為了保全自己而放棄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及妻子家人,他的做法可以説是令人髮指。然而正是這樣的無恥之徒卻在西北地區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國,但是當時的宋王朝為何沒有剿滅他,是因為沒有能力嗎?下面我們就來 聊聊這個話題。
一:大宋之恥,西夏奠基人李繼遷
1.野心勃勃,反叛無常的李繼遷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李繼遷其人如何。李繼遷是党項族人,是銀州防禦使之子,當時党項族首領李繼捧的族弟,在党項族內的地位可以説是超然的存在。而宋朝也為了表明對其的恩賜,特點賜名其為趙保吉,可以説是恩寵不盡了。
然而,在李繼捧迫於党項族內部壓力交出五州之地給宋王朝之後,卻公然舉旗造反。
據《西夏書事》當中明確記載李繼遷團伙密謀造反的事件稱:
“虎不可離於山,魚不可脱於淵。請乘夏州不備,殺詔使,據綏、銀,可以得志。”
其反心昭然若揭。
2.兩面三刀,合縱連橫,奠基西夏
李繼遷反心昭然若揭之時,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造反大業,先是聯合西北地區的世家大族,以聯姻的方式來説服世家支持。
然而卻在與宋軍的作戰當中失敗,拋妻棄子,獨自離開。後來又派遣使者説服遼聖宗出兵支持 ,後來又再次敗與宋軍之手,又依附與宋王朝.
據《西夏書事》當中記載李繼遷兩面三刀的行為稱:
“時聞翟守素至夏州,恐兵力不敵,詐遣人由保忠奉表謝罪,朝廷信之,遂授以官。”
如此兜兜轉轉數十年,憑藉了合縱連橫,兩面三刀的手段,李繼遷終於在西北打下了屬於自己的土地。
二:北宋李繼遷到底有多“無恥”
1.危難當中,拋妻棄子令人髮指
在簡單瞭解過李繼遷之後,我們再來聊聊他到底“無恥”到了何種地步
首先,北宋開國之初的李繼遷的“無恥”之處表現在對親情的冷漠當中,也是是品德有虧,是典型的“小人”。
據《宋史》當中就明確記載了李繼遷拋妻棄子的髮指行為稱:
“九月,知夏州尹憲、都巡檢使曹光實襲破地斤澤,繼遷棄母、妻走。”
不僅如此,李繼遷在逃脱後還連娶多位世家大族之女以聯姻從這裏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李繼遷冷酷無情的面目以及他的“無恥”
2.不顧大義,企圖分裂國家
眾所周知,北宋建國之初就已經是“先天不足”了,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的宋朝處於極度被動當中,而西北地區的重要性又凸顯出來了。在李繼遷之前,宋朝統治者就已經安撫好了西北各地區,從李繼遷交出西北五州的權力就可以看出,當時宋王朝的西北策略的成功之處。
而野心勃勃的李繼遷,不顧百姓死活,五代以來的戰亂早已讓百姓苦不堪言,正是需要休養生息之時,而李繼遷卻在西北興風作浪。不僅如此,
李繼遷還要在西北建國封王,無疑給本來就危機四伏的宋朝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這種罔顧大義,不顧百姓死活,自私自利之人,簡直是無恥之尤。
3.為人兩面三刀,是無信之人
李繼遷的無恥之處還着重表現在他的為人身上,概括起來就是言而無信,兩面三刀的陰險之徒。在李繼遷危難之時,曾經向遼國請求救援,並且許諾承認遼國宗主的地位,然而等到其渡過危機之時卻馬上撕破臉皮,伏擊遼國軍隊。
以至於在《遼史》當中對於李繼遷有着這樣的評價稱:
“雖嘗請婚下嫁,烏足以得其固志哉?”
而在宋朝官方的歷史是也對其為人有着類似的記載。因此就可以得出結論,李繼遷的為人完全是一個兩面三刀,毫無底線,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無恥之徒”。
三:對於大宋而言如此無情無義之輩為何不能剿滅,是真的沒有能力嗎
1.複雜的時局給了李繼遷以生存土壤
在瞭解過李繼遷的無恥之後,就會發現,大宋王朝曾經多次征討李繼遷,但是都被其僥倖逃脱,難道是大宋無能,沒有能力完全消滅李繼遷這個無恥之徒嗎。
首先,大宋不能完全剿滅李繼遷的一大原因在於當時複雜的時局,眾所周知在北宋時期,並沒有完全的的一統全國,遠遠沒有達到唐朝時期的國力。
不僅僅在丟失了燕雲十六州後處於被動地位,而且在西邊有吐蕃、回鶻等虎視眈眈,南方有大理等國家不遵王化,可以説大宋達到了四面皆敵的地步。
對於大宋而言是不利的被動環境,但是對於李繼遷這樣的野心勃勃而且無情無義之輩而言卻是不可多得的樂土。也正是如此李繼遷以其兩面三刀,合縱連橫之法,達到了借力打力的目的。
據《西夏書事》當中記載李繼遷借用遼國來對抗宋王朝的事蹟稱:
“三年,遼以義成公主嫁繼遷,冊為夏國王。”
李繼遷通過聯姻的手段在西北地區站穩的腳跟,然而令人意想不到是李繼遷又背叛的遼國向大宋示好。
大宋也不得不摒棄前嫌,承認其在西北的地位。由此可見,複雜的時局,讓李繼遷這樣的“無恥之徒”如魚得水,加大的剿滅李繼遷的難度。
2.西北地區勢力錯綜複雜,大宋在此沒有絕對的權威
李繼遷之所以沒有被大宋王朝給消滅的又一個原因就在於李繼遷選擇的西北地區,對於大宋而言是一塊“飛地”,而對於李繼遷而言卻是有利的。首先,李繼遷本來就是屬於西北党項族人,而且其在党項族內地位超然。
據《宋史》當中記載李繼遷在西北如魚得水的事件稱:
“繼遷復連娶豪族,轉遷無常,漸以強大,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
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對於李繼遷而言就是“主場”,對於當地的勢力瞭如指掌,加之李氏在此地的號召力非凡。無疑是有利於李繼遷的“造反事業”。
除此之外,李繼遷在西北地區佔據優勢的同時,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大宋王朝對西北地區控制力的極度不足。
就以西北地區“聽調不聽宣”的折家為例。據《宋史》當中記載折家守國門的壯烈事蹟稱:
“世受國恩,邊寇未滅,御卿罪也。今臨敵棄士卒自便.不可,死於軍中乃其分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忠君愛國的家族,對待朝廷的態度也僅僅是聽調不聽宣。
由此可見,宋王朝在西北地區的實際控制力有多弱小了。此消彼長之下,雖然大宋對於李繼遷而言是一個龐然大物,卻也對他無可奈何,只能任由其做大做強。
3:大宋邊疆政策的改變,導致西北動盪
如果僅僅是李繼遷一個人在西北地區興風作浪的話自然不足為懼,然而事實卻是在李繼遷攪動西北風雲之時,當地的世家豪強、少數民族紛紛參與進來。導致西北大亂。而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宋邊疆政策的改變。
在宋太祖時期,對待西北少數民族的正常是“世襲罔替”,朝廷不隨意干涉當地政務。據《宋史》當中記載稱:
“太祖不勤遠略,如靈、夏、河西,皆因其酋豪,許之世襲。”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西北大定,歸附大宋。
然而到了宋太宗時期,卻改變了這一個政策,希望由世襲罔替改為朝廷委派官員治理,自然而然引起了當地少數民族的不滿。特別是宋太宗借遠征機會接受了定南五州後,西北各勢力就開始蠢蠢欲動。而李繼遷無疑就是攪動西北風雲的導火索。
四:大宋雖有能力剿滅李繼遷,卻也無法挽回西北局勢
退一萬步來講,大宋王朝的確有能力剿滅李繼遷這個無恥之徒,然而以後必然會有其他野心家分裂西北。
無論是當時複雜的時局,還是大宋一步錯步步錯的西北邊疆正常等,都為野心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對於大宋而言分裂國家、心狠手辣的李繼遷自然是無恥之徒 然而大宋卻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買單,除此之外李繼遷之所以能夠成事或許還有運氣成分在其中。
參考文獻
《西夏書事》《宋史》《遼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