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139封信架起師生溝通橋樑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經典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不太熟悉的線上教學方式、無法面對面溝通的限制、疫情引發的親子關係緊張……這些都是擺在師生面前的挑戰。

對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簡稱亞太學校)的師生而言,9月恢復線下教學的那一刻,是他們的“畢業季”。疫情期間寫給家長和孩子的139封信、創作錄製66個成語故事……帶着這些“畢業設計”,老師用更開闊的眼界在成長,帶領學生展開了一段全新的學習旅程。

經歷了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老師們提升了教學技能、開闊了眼界。

正月初五決定提前回京錄製網課

在此次疫情中,亞太學校師生的經歷是一個縮影。在這所涵蓋了幼兒園到高中全學段的學校中,小學、中學的教師們面臨着來自各個年齡段孩子和家長們的問題,不斷優化線上的教學模式、嘗試全新的家校溝通方式,甚至還成為了家長和學生的調解員、心理諮詢師,和他們一起共渡難關,一起收穫成長。

2020年1月29日,正月初五,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的第6天。人們還處於對新冠疫情的恐慌中,在新疆陪父母過年的劉琳卻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回北京。

劉琳在亞太學校擔任七年級英語老師。當時,疫情剛起,沒人能夠確認春季學期是否會正常開學,也擔心北京是否會關閉公共交通,大家都只能等通知。但劉琳決定,儘早回北京,“北京有我熟悉的環境,有網絡和一切資源,比較讓我安心。”

她的選擇是對的。剛到北京,劉琳就接到了西城區教委錄製網課的任務,一切都在為2月17日不能正常開學做準備。“人在北京,至少心裏踏實了”,劉琳開始了每天與教研員打磨網絡錄播課程的忙碌工作。

3月,錄播課就陸續在網上播出了。4月,線上開學。亞太學校也根據北京市的統一教育安排、啓動了網課的在線教學。

但劉琳最初的感覺卻是“迷茫”。“給學生提供錄播課時,你不能確定孩子們是不是認真在學,學的效果怎麼樣,但通過網絡會議平台線上授課,又該怎樣確保一堂課把每個學生都點到,怎麼了解沒點到的同學是否在認真聽呢?

然後是“着急”。劉琳發現,剛開始在線教學時,學生們雖都參與了,“但上課時喝水、離席、趴着,幹什麼的都有”。宅在家上網課的時間越久,學生們的心態越放鬆,老師們卻越來越着急。

“學生的時間特別寶貴,如果被浪費,不但沒有任何收穫,甚至會遺忘以前的知識,那就是負增長;如果孩子連續多天都是負增長,就落下一大截。”

139封信 化解溝通難題

劉琳還發現,居家學習以家長輔助為主,老師們雖然增加了和家長溝通的環節,但溝通方式瑣碎且不繫統。

於是,“寫一封信”的靈感在劉琳心裏蹦了出來。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下,劉琳則決定試試用最傳統的方式解決溝通難題。

她的第一封信是告訴家長不要焦慮,“老師始終和你們在一起經歷疫情難關,也一直在這裏陪伴着你們,如果有問題,隨時跟我們聯繫”。

疫情時,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的老師用”寫信“的方式培養學生、家長一起度過難關。

從那開始,劉琳的每日工作安排中又多了一項。每天早晨7點半,劉琳和學生們全員上線,開麥早讀。白天,線上授課,批改學生作業;傍晚,靜下心來給家長和學生們寫信。劉琳的信越寫越具體,不僅包含當天網課的知識點、易錯點,學生的新進展,信裏還有優秀作業展、當天評出的英語之星。

在居家學習了差不多一個月,家長們逐漸面臨復工壓力,和孩子的矛盾也凸顯出來。劉琳發現,學生菲林(化名)的作業質量突然下降了。“當時跟家長談了一個多小時,感覺到家長在向我們求助。”劉琳記得,菲林的母親向她傾訴説,孩子不願意和家人溝通,開始沉浸在手機裏,不願意學習不願意練琴,和父母多次爆發爭執,甚至冷戰。

從家長的敍述中,劉琳敏感地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是“孩子太孤單了”。“孩子們本來應該在操場上奔跑、教室裏交流。但疫情居家學習期間,沒有班集體去促進孩子們成長。”劉琳發現,這是孩子們在疫情期間普遍出現的問題,他們想念同學、想念老師,網絡交流並不能讓他們得到慰藉,“孩子們不快樂了”。

劉琳當即提筆給菲林寫了封信。在信裏,她告訴孩子,這場疫情中父母非常辛苦,很多家長不得不冒着風險去上班,只因為他們想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確保你們衣食無憂。“你沒有看到父母在外忙碌的身影,也沒有發現他們帶着一天的疲憊回家,只因為他們想讓你安心學習。”劉琳告訴菲林,雖相隔很遠,但老師永遠和你在一起。

緊接着,劉琳又向所有家長髮出了一封信,告訴家長如何與邁入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信的魔力還是挺大的,我可以在信中講學習的道理、和父母相處的道理,説説我心底的話。”劉琳説。有心的家長每天都打印出來和孩子讀信、分享。學期結束時,一名家長給劉琳看了一大摞紙,她才發現,整個疫情期間,自己居然寫了139封信,不知不覺間攢下了這一摞厚重的“情感”。

亞太學校中學德育主任王璐説,在疫情期間學生家庭暴露的問題很多,老師們應對的最大挑戰就是來自於上述家庭的突發事件。“每天早晨,老師們在網絡直播室中都會點名,若有學生未按時出現,老師就得一個個打電話詢問,並及時關注學生的異常變化,及時處理。”

七年級班主任劉鵬也深知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他説,初中學生到了青春期,這階段最大的特點就是,孩子開始關上房門,拒絕讓家長了解自己。“有家長會給我打電話,説孩子把門關上了怎麼辦?孩子不出來怎麼辦?我就一步步教他如何應對。並跟孩子主動溝通。”劉鵬感到,家長有時更像孩子,對老師格外依賴。

66個小故事教學挑戰讓老師眼界更開闊

除了家校溝通,疫情期間,所有課程轉到網絡平台,老師們也面臨着業務上的全新挑戰。

王璐介紹,學校此間曾做過相關數據統計,全校教師400餘名,其中80多名老師是班主任,在不能面對面的在線教育中,家長會頻次、班會頻次都在增加,除了學科業務,其他事務準備、溝通及反饋收尾等工作數不勝數,所有班主任每日工作時長都在11個小時以上。

為了保證在線教育的活潑又能夠做到德育教育,老師們也琢磨出了許多新創意。比如,亞太學校一年級班主任賈文叢從“成語教學”入手根據時間順序編寫成語故事,在傍晚7點半的課堂上講解,不知不覺,在疫情期間已經編講了66個歷史小故事。

“劉禪一邊舞蹈一邊説,此間樂不思蜀啊!司馬昭哈哈大笑之後,放下酒杯,説人之無情,基於此啊。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典故。”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賈文叢現場表演了一段。這個1米八多的男老師,一改平時的嚴肅,瞬間“評書曲藝家上身”。

新學期的總結匯報時,哪些軟件適合做直播,哪些軟件適合開班會,老師們都掌握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老師們的眼界更加開闊,他們在製作自己課程時可以在網絡上學習其他老師的課程設計,可以把眼光放到全國,在教學質量上有了全新的提高。”

王璐説,疫情期間,不僅學生們在學習,老師們也在學習,來自於教學能力和師生情感的挑戰確實讓老師們收穫很多,“這就是老師和學生一起在成長。”

同題問答:

Q:回顧2020年,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賈文叢:最大的收穫是我能很順利地利用線上教學形式給學生們補課了,如果哪個學生因為生病等原因請假,我就隨時可以在課後給他開一個視頻補課。

新京報記者 劉洋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