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是一項重要的人才選拔培養模式改革,意在招收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有創新潛力的基礎學科人才,但也對考生的個人選擇進行了嚴格限制。然而被寄予厚望,一度成為社會熱點話題的強基計劃遇冷。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等名校發佈通知,在今年高考錄取的2020級本科新生中補招強基計劃學生。至少其中兩所高校的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校今年強基計劃的招生計劃沒有完成。按照補招通知,這些高校補招的名額數量較大。
招生計劃210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分別補招9個專業46人、5個專業71人,
招生計劃150人的北京理工大學補招4個專業67人,
招生計劃120人的蘭州大學補招6個專業65人,
招生計劃210人的南京大學有3個專業補招,未公佈補招人數。
沒有補招的高校也不等於已經完成了招生計劃。
北京師範大學官網信息介紹,該校今年強基計劃指標120人,但只錄取了64人。
復旦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補充遴選計劃數
注意:每人限報一個專業。
最為“重磅”的消息是,北京大學官方消息稱今年強基計劃錄取842人,北大強基計劃招生簡章沒有公佈招生計劃,但有知情人士介紹,北大的招生計劃為900人。這意味着北大也沒有完成招生計劃!
強基計劃是一項重要的人才選拔培養模式改革,意在招收能滿足國家戰略需要、有創新潛力的基礎學科人才,但也對考生的個人選擇進行了嚴格限制,比如只能報考被認為冷門的基礎學科,不能轉專業等。
對於一項新制度,冷熱不均實屬正常,清華大學今年強基計劃就超額完成了錄取計劃,而以往少年班、拔尖計劃等被認為相當成功的人才培養模式,也都曾經歷過制度調整。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前路正確且堅定。另一項旨在培養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的專項計劃拔尖計劃實行12年來,已升級為拔尖計劃2.0,覆蓋學科由5個擴大至17個,計劃3年內在國內遴選260個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據介紹,首批104個基地即將公佈。
對基礎學科是“真愛”
是否願意投身基礎學科,是考生報考強基計劃前所需要作的最重要的選擇。36所招生高校所列出的招生專業幾乎都是基礎學科,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哲學、古文字學、信息、力學、核工程、醫學、考古等12學科184個相關專業。
業內人士分析,強基計劃首年招生“遇冷”的最主要原因,應該是很多考生對報考基礎學科有顧慮。有的學生家長説,“在高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已讓孩子學得很痛苦,到大學以後還要學這些基礎學科,還有什麼意思呢?”這也直接影響到強基計劃招到什麼水平的學生。根據公開報道,清華大學今年錄取的939名強基計劃新生中,只有9人高考成績排在所在省份的前10名。那麼,為什麼同樣是在基礎學科開展的拔尖計劃受到了學生歡迎,強基計劃卻相對冷清?這可能是因為兩者的培養模式不同造成的。參與拔尖計劃的學生可以在讀研時選擇和本科時就讀的基礎學科相關的專業,比如和計算機相關的軟件工程等專業,但強基計劃明確規定不能轉專業,所以學生的自由度方面明顯受限。
“強基計劃的鮮明特徵就是引導優秀學生進入國家亟須的關鍵領域、加強相關領域高質量人才精準輸送,因此無法避免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個人選擇。”一位熟悉強基計劃的教育專家説。“這就需要大家對基礎學科是‘真愛’,並且有非常明確的專業意向。”南京大學本科招生辦主任李浩曾説道。
未向競賽生打開大門
強基計劃遇冷的第二個原因,是目標羣體的不清晰。此前的拔尖計劃等“偏才”“怪才”的選拔機制,瞄準的主要羣體都是競賽生,但由於近年來高校自主招生暴露出不少問題,終於導致自主招生在2020年被取消,而近年來招生名額的減少、競賽獲獎要求的提高降低了高中生參與學科競賽的動機,直接導致高中生參與學科競賽的人數驟減。
強基計劃並沒有重新開放對競賽生的大門,其報名對象分為兩種:一種是高考成績優秀,一種是破格考生,條件是獲得五大學科競賽全國決賽一、二等獎。而在以往的自主招生中,絕大多數考生羣體是獲得五大學科競賽省級一、二等獎的學生,每個省份可以達到數千人規模,在強基計劃中,這些考生無法獲得破格入圍的資格。
另一方面,近年來高中的競賽生培養模式愈發專業化,一個競賽生“好苗子”會被安排專攻某一門或幾門競賽,放棄日常學習,由此導致很多競賽生的高考成績不一定優於非競賽生,這讓他們也無法通過高考成績排名進入強基計劃。至於獲得五大學科競賽全國決賽一、二等獎的考生,其實人數已較為有限。這也是造成今年清華、北大強基計劃“一澇一旱”的重要原因。知情人士介紹,北大、清華的強基計劃招生指標都是900人,且分為高考成績和破格兩個層面,按高考成績的招生計劃是固定的分省指標,破格指標則可以浮動。
北大的破格指標是400人,但官方數據顯示最終只錄取了309人,而清華的破格指標是200人,最終全部強基計劃錄取了939人。
但北大的破格錄取人數仍居全國之首,並且北大、清華兩校幾乎壟斷了全國決賽一、二等獎的競賽考生。
有待完善錄取機制
在強基計劃實施第一年,招生計劃明顯傾向於北大、清華。據知情人士介紹,36所招生高校的招生計劃總計6100人左右,北大、清華就有1800人。在一項改革剛剛推行之際,充分利用北大、清華的超強品牌效應,儘可能吸引最優秀生源,無疑是穩妥之舉。但一些招生錄取機制在今後仍有待改善。首先是幾乎所有高校都規定,強基計劃中只能報考一所高校。“如果只允許報考一所高校,會加劇招生錄取中對考生的信息不對稱,比如有的考生具備北師大的條件,但他報考了北大,最後沒有被錄取,又失去了報考北師大的資格。”上述瞭解強基計劃的教育專家建議,強基計劃機制更加完善後,今後每名考生報考學校的上限可以放寬到三所。
其次是有些高校設置了較高的總分或學科成績門檻。比如北京師範大學招生簡章要求,入圍條件是與所在省份“本一線”比,理科超110分,文科和新高考改革省份超70分;同濟大學要求“數學成績不低於滿分的90%”;蘭州大學“數理化生專業要求高考數學成績不低於滿分的80%,文史專業要求高考語文成績不低於滿分值的80%”。
第三是強基計劃最終的錄取總分中,學校考核佔15%,對於第一次參加校考的考生來説較為陌生,從而降低其報考意願。比如,北大理科考生的校考包括數學、物理、化學三門筆試,其中數學難度較大,有考生反映,部分達到數學聯賽一試的水平,有的非競賽生甚至沒有做完題目。強基計劃或將在逐步完善機制的同時擴大範圍,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就提出,在全國範圍內,遴選部分學科實力突出、優勢明顯的農林高校進入強基計劃,探索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
未來的三大變化
可能變化一:調整學科
既然學科冷熱程度不均,那是否有可能把相對熱門的專業編為一組進行招生,把冷門專業編為另一組分別招生,或者將最冷門的幾個專業挪出強基計劃的可能性呢?
可能變化二:降低要求
既然有不少院校招不滿,是否存在放寬報考院校數量的限制,也就是有一部分院校將限報數量更改為兩所或者三所的可能性,讓高水平考生增加被錄取的可能?
可能變化三:調整招生
如果不能對招生的條件放寬,是否存在縮減招生數量的可能性?整體減少招生數量的同時,調整各專業的招生比例。
關於強基計劃您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