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唯一的存世精品,也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古代書畫作品。這幅畫是不折不扣的恢弘之作,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展現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畫中一共出現了各色人物1643人,比四大名著出現的人都多。
一方面,人物眾多是這幅畫的重要特點,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忽視了不少細節。在《清明上河圖》中,有不少引人入勝的地方,需要藉助外力才能看到。比如在放大鏡下,我們在可以找到一個醫鋪,本來是習以為常的民間診所,卻因門口的招牌而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論。
門口懸掛着的,正好是“趙太丞家”的招牌。什麼叫做太丞呢?其實就是“太醫丞”的意思,相當於“中央醫學院副院長”之職。細細觀察太醫丞的鋪面,佈置得富麗堂皇,裝修十分考究,門口還有兩側的招牌,分別是“太醫出丸醫腸胃藥”和“治酒所傷真方集香丸”。
這些都不奇怪,很多人認為,這不是太醫偷偷出來走穴或者是太醫退休之後發揮夕陽餘熱嗎?我看未必,這應該就是太醫在當時的真實生活寫照,他們在未當值的時候,可以光明正大地走穴,從事第二職業。
中國的太醫或者叫做御醫,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才擁有這個權力。在古老的傳説中,中國的第一個太醫叫做岐伯,他侍奉在黃帝左右,並被寫入了《黃帝內經》。不過,這個人可能更多的是傳説,也許是集體影像的濃縮,真實存在的可能性並不大。
在夏、商、周時期,因為生產力落後,巫醫不分,醫生卻夾在巫師之間,沒有能夠走出兩者的區分。直到周朝之後,特別是在春秋時代後,百家爭鳴,其中也包括了醫家。這個時候起,醫生成為獨立的職業,扁鵲等著名醫生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從這段時期來看,醫生雖然存在,但太醫似乎並不普及。各國的君王如果有疾病,一般還得去民間去找醫生。扁鵲到處行醫,為很多君王看不過病,也解決過不少民間的疾病,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