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集散化小倉庫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對於《山海經》而言,不少人一直對其持懷疑態度,這本古代典籍之所以會讓人們造成如此錯覺,就是因為其本身所記載的東西太過離奇,甚至不符合現代人的基本常識。
《山海經》一書,記錄了一個上古時期的紛亂世界,包括地理、人文、河流、動植物、神話等內容。可是不知您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山海經》中同時還記錄了一段很長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就是“三皇五帝”時期。
“三皇”分別是伏羲、黃帝、神農,而五帝則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三皇五帝是上古時期的聖人,他們為人類的繁衍壯大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尤其是所謂的“法堯禪舜”,更是後代帝王們相互讓位的道德典範。
可是在諸多史料中,我們總是能發現一些不和諧的字眼,而這些東西多數與堯舜禹有關,《山海經》就是其中一個特殊的例子。
《山海經·海內經》載:“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於羽郊”,也就是説,有一名叫作鯀的人,曾經偷盜了帝王的息壤而去治理洪水,並且沒有聽從帝王的命令,帝王這才派祝融前來殺死鯀。
在這一段話的描寫中,“帝”指的是“帝堯”,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禪位於舜的堯。鯀是誰呢?鯀就是“大禹治水”神話中大禹的父親。普遍的説法是,鯀因為治水失利並且偷盜了息壤,這才被堯所殺。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簡單的分析一下。
《山海經》中的這段話,主要圍繞着兩個關鍵詞來描述,第一個詞語是“洪水”,第二個詞語是“息壤”。“息壤”是一種神土,據説還可以自我生長,稱得上是治理洪水的神兵利器。上古時期發生洪水可能是一次真實的歷史事件,因為在世界很多民族的神話中,都曾有過對大洪水的描述。可是對於“息壤”來説,其是否存在還是一個未知數。
文中的意思很明顯,鯀是按照堯的意思而治理洪水的,並且其治理的效果應該不太成功,這才想起來去偷堯的息壤。可是此時問題來了,既然堯有如此神器,又為何派鯀去治理水患呢?即使鯀是堯治水代言人,可堯為何不早點將息壤交給鯀呢?
我們再觀察堯對鯀前後態度的變化,從用之到殺之的過程,似乎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一個問題,即堯就是想借着治水的名義殺死鯀。此時另一個問題又隨之而來,堯為何要設計殺死鯀呢?難道他們之間有私人恩怨?沒錯,堯與鯀似乎有着解不開的恩怨。
從血統上來講,堯與鯀都是黃帝的後代,堯是君而鯀是臣,但是鯀的身份也不簡單。《史記·夏本紀》記載,“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鯀的父親是顓頊,他是在堯之前的上一任帝王,因此鯀應該是堯穩固帝位最大的競爭對手,這才讓鯀引來了殺身大禍。
在翻閲其他史書時,我們還有了另外一種發現,《左傳·昭公七年》記載:“昔堯殛鯀於羽山”,此書中認為殺鯀的是堯。而《國語·周語下》卻記載:“舜之刑也亟鯀”,認為殺鯀的是舜。我們暫且不説究竟是堯還是舜殺了鯀,單從後來大禹繼承帝位來看,他應該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為他將自己的帝位傳給了親生兒子啓。
從黃帝一族的傳承來看,黃帝、堯、顓頊、大禹等人都是同一家族,而他們也都成為了人間的主宰,由此可以判斷,從黃帝開始,所謂的“家天下”就已經成型了。可是中間為何又冒出了一個舜?而且從舜開始就有了禪讓制?
《竹書紀年》中曾有一段驚人的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意思是説,堯曾經被舜囚禁過,繼而才被迫將帝位傳給舜。換句話説,所謂的“堯禪位於舜”應該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舜之所以能夠奪得帝位,並不是堯讓給他的,而是舜自己搶來的!
我們重新整理一下,黃帝統一華夏部落後,其帝位一直在家族成員中傳承,傳至顓頊一代時,堯突然繼位並將顓頊的兒子鯀殺死。在此之後,舜又囚禁了堯,並將其地位取走自己做了帝王。直至最後,大禹重新坐上帝位,開啓了後世王朝的“家天下”制度。
由此來看,堯獲取帝位的方式、舜獲取地位的方式、禹獲取地位的方式,無一不存在着諸多疑似血腥而又殘酷的因素。在儒家文化的渲染之下,堯舜禹被描述為聖人,讓“禪讓制”變得極為冠冕堂皇,其實只是為了虛構一個上古時期的理想社會。毫不誇張的説,所謂的“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其實就是一個從春秋時代開始流傳的謊言,至此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
公元220年,東漢末帝劉協被迫禪位於魏文帝曹丕,在“法堯禪舜”的大典上,接過傳國玉璽的魏文帝曹丕説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舜禹受禪,我今方知”!
【參考資料:《山海經》《竹書紀年》《左傳》《國語》】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