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媒:試圖挑戰中國時,一定要重視中國這種心態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經典

本文系美國《外交學者》網站8月18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絕不再重演”心態

《外交學者》報道截圖

對於研究中國的西方分析家來説,理解這個亞洲新興超級大國大戰略背後的驅動力往往是一件難事。北京的集體心態中一個常被忽視的方面是,中國是第一個真正在後殖民時代崛起並對美國構成挑戰的大國。分析家們剖析中國的政策時常提及“百年屈辱”,但他們也常常忽略了這種集體創傷究竟是如何體現在中國的“絕不再重演”的心態中的。試圖挑戰中國時,無論是在領土爭端還是貿易戰中,這種心態都不容忽視。許多西方分析家卻忽視了這一重要方面,因為這是歐美的思維方式所不熟悉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僅是一個新政權的開始,也標誌着外國列強對中國壓迫、操縱、殖民、佔領的“百年屈辱”(1839年-1949年)的結束。這個充滿流行病、饑荒、腐敗、大屠殺和鴉片氾濫的時期並不是逐漸結束的。相反,這一時期的最後幾年是最黑暗的——二戰期間,日本侵佔了中國領土。

許多學者理所當然地指出,強調日本侵略主要是為了助長反日情緒,這是事實,但它也在北京的國家戰略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它在中國形成了一種“絕不再重演”的心態,這決定了“百年屈辱”不僅是對過去的嚴峻教訓,也是對未來的警示。

這是中國與西方的一大區別。對美國人來説,輸掉一場衝突可能會導致不利的地緣政治結果,但僅此而已,美國人並不擔心自己會被外國奴役。對於大多數美國人和西歐人來説,即使他們在歷史上曾經遭受過外國佔領和壓迫,但這種佔領從來沒有如中國的“百年屈辱”那般沉重。

另一方面,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越來越重視中國力量的重要性,將實力當作防止第二次百年屈辱的屏障。對許多中國人來説,追求國家利益不僅對推動中國走向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還可以積極地保障中國免於再一次被壓迫。在“絕不再重演”的心態中,羸弱是中國人根本無法承受的。

理解這種思維對了解北京的內政、外交和國防政策至關重要。對美國決策者來説,失去對南海的控制權可能是對華盛頓戰略地位的重大打擊,而對中國決策者來説,失去對該地區的控制權可能意味着另一次被佔領的開始。

“百年屈辱”源於清朝因腐敗和叛亂導致的衰弱。這又解釋了為什麼維護國內穩定在如今中國國家安全政策中如此重要。最重要的是,正是由於外國干涉中國的內政和法律,“百年屈辱”才真正開始。因此,華盛頓在貿易戰中要求中國改變其國內法律,不僅僅是對北京主權的侵犯,還讓中國人回想起過去200年來的最低谷時刻。

與所有國家一樣,中國的行為不僅僅是其集體記憶的表現。作為一個理性行為體,北京是根據戰略和國家的需要而行動的,這些都應該得到正確的審視和分析。然而,在設計對華政策時,政策制定者必須瞭解中國決策者頭腦中“絕不再重演”觀念的影響。忽視其對政策的影響是一個危險的錯誤,可能導致對中國政策出現可怕的誤判,無論是在南海還是在貿易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