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麼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吃貨新天地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眾所周知,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崛起。因為對秦國有功,商鞅被秦孝公封為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也即公孫衍接替了商鞅的官職,成為秦國重臣。公孫衍(生卒年不詳),名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一

秦國為什麼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雖然是魏國人,但是,公孫衍一開始卻選擇為秦國效力,並獲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作為秦國大良造,公孫衍多次率軍秦軍攻打魏國。最終,公孫衍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經過公孫衍的努力,秦國終於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那麼,問題來了,為秦國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卻被張儀取代,原因到底是什麼?首先,與張儀一樣,公孫衍也是魏國人。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自公元前333年開始,公孫衍就積極謀劃,向魏國發起進攻。這一年,公孫衍先是率領大軍威懾魏國,促使魏國割讓陰晉(今陝西華陰東)給秦國。此後,公孫衍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經此一役,秦國已實際佔據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順水推舟,把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秦國為什麼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在戰國初期,魏國因為率先變法,得以稱霸中原,並通過吳起等人奪走秦國的河西之地。現在,到了戰國中期,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可是,為秦國奪走河西之地的公孫衍,卻被張儀所取代了。張儀來到秦國後,秦惠文王選擇重用張儀,起用張儀為客卿,並排斥公孫衍,導致後者回到了魏國。二對此,在筆者看來,秦國之所以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公孫衍的這一建議,顯然是存有私心的。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繼續攻打魏國,無疑是有利於秦國的,而轉頭進攻韓國、趙國等諸侯國,只會給魏國以喘息之機,並導致秦國樹敵眾多,這對於正在崛起中的秦國,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結果。於是,張儀來到秦國後,立即指出公孫衍的問題,認為公孫衍見利忘義,想要幫助魏國。對此,秦惠文王可謂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與此相對應的是,主張暫時不對魏國用兵的公孫衍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
秦國為什麼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三另一方面,公孫衍雖然擔任秦國的大良造,但是,作為魏國人,公孫衍顯然不願意魏國走向滅亡。公元前330年,公孫衍率領秦軍全殲魏軍,斬首四萬五千人(此據《史記·魏世家》,《秦本紀》記載為八萬)。此役魏國防衞西河、上郡的主力全軍覆沒,主將龍賈被俘。在此背景下,魏國只能將西河郡全部獻給秦國,也即讓秦國成功奪回了河西之地。四此役過後,魏國的國力也受到重創。如果秦國繼續攻打魏國,後者完全有被秦國消滅的可能。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促使公孫衍阻撓秦國繼續攻打魏國。而這,無疑和秦國的利益相沖突,也即公孫衍雖然能力不輸張儀,卻不能一心一意為秦國出謀劃策,這自然是秦惠文王不能接受的情況。當然,很可能是念在公孫衍立下的戰功,秦惠文王在對待公孫衍,沒有像對待商鞅一樣。
秦國為什麼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最後,在被秦國棄用後,公孫衍回到了魏國。自此之後,公孫衍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二者成為當時的一生之敵。一方面,回到魏國的公孫衍,積極聯合魏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等山東六國,以此共同對抗秦國。另一方面,張儀自然不願意見到山東六國之間的聯合,於是從中作梗,試圖破壞山東六國之間的合縱結盟。公元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這就是戰國曆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
秦國為什麼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但是,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比如齊國、楚國都對“五國相王”這一行為予以反對,秦國則選擇拉攏魏國,所以“五國相王”沒能形成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盟的結果。公元前319年後,公孫衍先後擔任魏國、韓國的相國,以此聯合山東六國攻打秦國。雖然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合縱沒能徹底削弱秦國,但是,作為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公孫衍的歷史功績是永不磨滅的,當時就有人曾説他和張儀都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也即兩人的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00 字。

轉載請註明: 秦國為什麼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