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世民是通過發動玄武門政變登上的皇位。玄武門政變幾乎是李唐皇室政變的標杆,而政變幾乎在李隆基之前的每一朝都有發生,其中,武則天的孫子李重俊,就是一個例子。
李重俊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三子,本來位居太子之位,卻發動政變除掉了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更為了抓獲上官婉兒,在玄武門與李顯對峙。但是,李重俊卻死得很慘,逃亡中竟被下屬一刀砍下頭顱,實在令人唏噓。
李重俊是李顯的第三子,非嫡非長立為太子,理應羨煞旁人,可實際上,他這個太子當得實在夠窩囊。後母韋后對他不好,宰相武三思對他暗中排擠,同父異母的安樂公主和駙馬武崇訓對他打罵無常,還當面呼他為“奴”。安樂公主曾向李顯討要“皇太女”,雖然李顯沒同意,但李重俊的不安卻越來越重。
於是,李重俊開始尋找同盟,策劃政變。他首先找到了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他參加過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經驗豐富而且手握兵權。另一人是成王李千里,他是李世民之子李恪的兒子,時任左金吾大將軍,當年武則天篡唐時,李千里是少數沒被處理掉的親王之一。
選好人之後,李重俊制定了計劃:先是直奔武三思宅邸,殺掉武三思父子,然後進內廷殺掉上官婉兒,最後合兵控制太極宮。神龍三年(公元707年),李重俊偽造皇帝詔書,調集羽林軍士兵三百多人,順利殺掉了武三思父子。等到他們對上官婉兒下手時,計劃卻失敗了。
上官婉兒衝向皇帝寢殿,對皇上哭訴太子想抓她,然後抓皇后,最後抓皇上!李顯隨即帶着韋后和上官婉兒逃跑,登上了北面的玄武門。李顯的一百人和太子的三百人對峙於玄武門城下,關鍵時刻,太子開始躊躇不前。
趁太子猶豫的間隙,皇帝身邊的宦官楊思勖意識到有機可乘,主動要求下去攻擊。楊思勖對陣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將他斬於馬下,太子軍團瞬間慌了神,有大量士兵開始倒戈。李重俊見大勢已去,慌忙帶着親兵一百餘人奪路而逃,逃到鄠縣(今陝西户縣)時只剩幾名親信。然而,就是這幾名親信,最終將他的頭劈了下來。
1、集團實力太弱
李重俊雖是太子,但他閲歷太淺,沒有政治經驗,而且當儲君時間過短,沒有積攢下一定的政治勢力,同時,李重俊所選的李多祚和李千里也有不小的問題。
雖然李多祚是禁軍頭領,還參與過神龍政變,但他的作用只是打配合,沒有宰相張柬之的謀劃,神龍政變不可成。而李千里雖然是李唐宗室後裔,但武則天敢留的人,必定不是人中龍鳳,其頭腦和實力都屬下層。所以説,李重俊的政變集團,實力太弱。
2、政變路線設計不合理
李重俊計劃先殺武三思,再殺上官婉兒。然而,上官婉兒居於宮中,一旦殺進內宮,政變的性質就完全變了。在宮外叫剿滅奸臣,在宮內叫逼宮。李重俊的計劃,儼然把自己和父親的關係搞對立了。
果然,上官婉兒鼓動李顯説,太子要抓他和皇后時,李顯是相當相信的,上官婉兒為自己找了一個最安全的庇護所,這是李重俊沒有計劃到的失誤。
3、沒有明確的政變目標
李重俊最開始設想的是除掉武三思,而不是奪位。李重俊之所以會在玄武門下產生遲疑,也是因為他不想與父親為敵,他的目標始終都是武氏黨羽。如果李重俊稍微有點政治頭腦,他應該以剿滅武氏一黨為政治目的,大肆宣揚他們的罪行,以儲君的身份清君側,這樣無可厚非,也能讓跟着起義的士兵有凝聚力。
但是,李重俊不但用了偽詔,還在攻打玄武門的時候遲疑不決,這是兵家大忌,反向證明了李顯的正義。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士兵會倒戈,親信會殺頭,原因是李重俊不得人心,沒有明確是政治目標。
李重俊受武三思等人壓迫已久,他發動的政變頗有抵抗和決死之心,但在他心裏,他還是不敢與既是天子又是父親的李顯對決。如果他有太爺爺李世民半點氣魄,恐怕玄武門政變就會上演第二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