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南關大捷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有何結果?
鎮南關大捷是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3月,在中法戰爭中,清軍在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大敗法國侵略者取得重大勝利的著名戰役。
歷史背景
1883年法國軍隊進攻越南順化,強迫越南訂立法安《順化條約》,意使越南脱離中國的藩屬地位,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引起中國清朝政府朝野大譁,慈禧太后大為震怒,下詔向越南派兵,中法戰爭開始。1883年12月,清軍在越南北部失敗,影響所及,後來廣西前線的清軍軍心渙散,全線瓦解,法國趁勢佔領鎮南關。當時情勢對清朝不利,在英國人調停下,在天津訂立了《中法新約》,雙方保證越南的獨立地位,中國開放中越邊境與法國通商。
但當時駐守越南的中國軍隊沒有接到朝廷命令,發生了十一起偷襲法國駐軍的事件。法國公使震怒,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兩江總督在上海拖延談判,戰爭繼續進行。法國派出艦隊在中國東南沿海殲滅福建水師及部分南洋水師主力艦,同時佔領澎湖及試圖登陸佔領台灣。法國陸軍攻入中越邊境鎮南關(現名友誼關)。清朝正式向法國宣戰。
戰役過程
換將易帥
1884年底,劉永福的黑旗軍配合西線清軍,圍困佔據宣光城的法軍達3個月之久,城中法軍幾乎彈盡糧絕。但隨着法國援兵的到來,宣光未能攻克。
1885年2月,法國再次增兵越南,在法軍統帥波里也(BrièredeI′Isle)指揮下,集中兩個旅團約萬餘人的兵力向諒山清軍發動進攻,廣西巡撫潘鼎新不戰而退。2月13日,法軍未經戰鬥,即佔領戰略要地諒山。
2月23日,法軍進犯文淵州,守將楊玉科力戰犧牲,清軍紛紛後撤,法軍乘勢侵佔廣西門户鎮南關,炸燬關門,並在關前廢墟中插上一塊木牌,得意地用漢字寫着“廣西的門户已不再存在了”,廣西軍民在法軍退走後在關前插上木樁,寫上“我們將用法國人的頭顱重建我們的門户!”作為對法國侵略軍的回答。
由於潘鼎新的戰敗,清政府革去他廣西巡撫職務,任命年近7旬的老將馮子材幫辦廣西軍務,領導鎮南關前線的抗法鬥爭。
清軍出擊
馮子材決心“保關克諒”,並相機出擊收復北圻各城。馮子材趕到鎮南關後,根據前線清軍各部之間多存派系門户之見的情況,首先召集前敵諸將曉以大義,使各將領在抗擊侵略者的鬥爭中團結起來。各將領共推馮子材為前敵主帥,統一指揮協調各軍的行動,已從鎮南關退至文淵(關外15公里處)、諒山,準備組織新的進攻。馮子材親自爬山涉水勘察地形,根據當前敵情和鎮南關周圍的地形條件,決定在關前隘地區依託有利地形,構築堅固防禦陣地。關前隘在鎮南關內約4公里處,系鎮南關通往內地之要衝,東西山嶺對峙,中間有一條長2公里多、寬1公里多的盆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馮子材戰場殺敵油畫
馮子材親督士卒用土石築起一道長1.5公里、高7尺、寬4尺的土石長牆,橫跨於東西山嶺之間,牆外挖成深4尺的壕塹,並在東西山嶺修建堡壘多座,形成一個完備的山地防禦陣地體系。在兵力部署上,是時,廣西前線清軍共有90餘營4萬餘人,分駐於鎮南關至龍州一線。廣西巡撫潘鼎新畏葸怯敵,遠離前線;馮子材親率所部萃軍9營扼守長牆及兩側山嶺險要,充作第一梯隊,擔任關前隘主陣地正面防禦。總兵王孝祺部8營屯馮軍之後為第2梯隊;湘軍統領王德榜部10營屯關外東南的油隘,保障左翼安全並威脅敵之後路;馮子材另以所部5營屯扣波,保障右翼安全;廣西提督蘇元春部18營,屯關前隘之後2.5公里的幕府為後隊;另有12營屯憑祥機動。總計前線兵力約60餘營,3萬餘人,一切準備就緒。
決戰
1885年3月中旬,馮子材得悉法軍將經扣波襲艽封、攻牧馬,繞出鎮南關之北,急調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敗了法軍迂迴的企圖。19日,有人密報法軍將入關攻打龍州,為了打亂法軍的進犯計劃,馮子材決定先發制人。於21日夜率王孝祺部出關夜襲法軍佔據的出擊文淵(今越南同登),擊毀法軍炮台兩座、斃傷法軍多人,取得較大勝利。清軍的主動進擊,打亂了法軍的作戰部署,迫使法軍東京軍區副司令尼格里上校決定不等援軍到齊即向清軍堅固防禦陣地發起進攻。23日晨,法軍第2旅千餘人趁濃霧偷偷進入鎮南關,另以千餘兵力屯於關外作預備隊。
上午9時30分,大霧開始消散,法軍兵分兩路組織進攻:第一四三團第1營和外籍軍團第2營等沿東嶺向大小青山方向實施主攻;第一一一團第1營沿關內谷地前進,向長牆進攻,企圖在主攻部隊得手後兩路夾擊,攻佔關前隘清軍防禦主陣地。法軍主力在炮火掩護下,攻佔東嶺三座堡壘。並猛攻長牆。馮子材指揮所部頑強抵抗,一面商請駐於幕府的蘇元春部前來接應,並通知王德榜部從側後截擊法軍。在丟失三座堡壘的危急關頭,馮子材大聲疾呼:“法再入關,有何面目見粵民?何以生為?”守衞清軍在馮子材的愛國情感鼓舞下,英勇抗擊,誓與長牆共存亡,阻止了法軍的前進。
下午4時許,蘇元春率部趕到東嶺參戰,王德榜部也自油隘襲擊法軍,並一度切斷了法軍運送軍火、糧食的交通線,牽制了法軍預備隊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東嶺的戰鬥,戰鬥呈膠着狀態,入夜,清軍進一步調整部署,由蘇元春部協助馮子材守長牆,王孝祺部奪西嶺,陳嘉部守東嶺。馮子材還另調駐扣波的5營馮軍前來抄襲法軍左翼。次日晨,尼格里指揮法軍在炮火掩護下,分三路再次發起攻擊,沿東嶺、西嶺和中路谷地進攻關前隘陣地。馮子材傳令各部將領:“有退者,無論何將遇何軍,皆誅之”。經激戰,法軍接近長牆,馮子材持刀大呼,率先率領兩個兒子躍出長牆,衝向法軍。全軍感奮,一齊出擊,與其進行白刃格鬥,戰鬥異常慘烈。
戰至中午,終將中路法軍擊退。與此同時,陳嘉部、蔣宗漢部在東嶺與法軍展開了激烈爭奪戰,傍晚時分,王德榜在擊潰敵之增援部隊及消滅其運輸隊後,從關外夾擊法軍右側後,配合東嶺守軍奪回被佔堡壘。這時,王孝祺也已擊退沿西嶺進攻之敵,並由西嶺包抄敵後,使其腹背受敵。法軍三面被圍,法軍死傷近300人,後援斷絕,彈藥將盡,被迫敗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狽逃回文淵、諒山。馮子材抓緊有利戰機,率部乘勝追擊,於26日攻克文淵,29日攻克諒山,宣稱斃法軍近千名,重傷法軍指揮官尼格里,後又將法軍殘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勝利。
戰役結果
1885年3月30日,赫本哲放棄諒山的消息傳到法國本土,法國總理茹費理內閣以306對149的票數否決了茹的“增撥軍費案有先議權”提案。茹費理引咎辭職。然而茹剛一辭職法國就同意“應先前要求”給越南法軍墊付五千萬法郎“人們認為是法國戰爭計劃的象徵”表明法國絲毫也不打算停止戰爭。
而在此役後清軍已經精疲力盡,劉永福部“所存不足五百名……多方招集不足千人,戰守兩難,進退失據。”清朝財政方面,四川總督丁寶禎在1884年就拿不出供鮑軍的十萬兩銀,説“鮑超軍需甚重,措辦為難” ,在英國調停下,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Patenotre)在天津會談,於6月9日簽訂了《中法天津條約》為結局。中法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確認了1884年戰局對中國不利時法國和越南之間簽訂的《第二次順化條約》,其中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法國軍隊移交台灣,中國軍隊撤出越南,從此越南脱離中國,成為法國屬地。
6月11日,天津條約簽訂。左宗棠對主和的李鴻章作出以下批評:“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張梅認為鎮南關大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且雙方剛停戰張之洞上報“探報法添兵到,定二八之日分路復攻諒山”。
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