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蘭州2月27日電 題:南非女教師在中國的“四重角色”
中新社記者 丁思
英語教師、流浪動物保護志願者、母親、奶奶,這是蘭州大學南非籍教師愛絲梅(Esme Truter Koen)在中國的“四重角色”。在中國寧夏、青海、甘肅多所學校任教19年,她説,“是這裏的人們讓我留了下來,未來我想成為一名動物醫生。”
“身兼多職”的她在今年寒假期間也不清閒,主動申請為留校學生開設英語沙龍,通過圓桌對話的形式,與學生們探討英語習語、美食、旅行、動畫片、文字遊戲等話題。
“希望這份交流讓孩子們感受到温暖,正如我剛來中國時,大家給我的幫助一樣。”愛絲梅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談及在中國近20年歲月説,“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自己來自哪裏,以及曾經的人們給我的友好。”
2002年,愛絲梅接到寧夏教育部門邀請,在寧夏銀川兩所中學任教,不會中文的她,帶着一雙十二三歲的兒女住了下來。
“那時來銀川的外國人很少,孩子們看到我總覺好奇,還有人會摸摸我的頭髮和鼻子。”愛絲梅説,她與人交流基本靠身體語言,年幼的子女在家看戲劇和成龍的電影學習中文,“他們在當地上學交到朋友後,就成為我的中文翻譯了。”
這麼多年,她教過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和需口語培訓的中國職場人士。“上課不説中文”成為了她對自己的基本要求。她説,這樣才能讓學生習慣用英語思維和她對話,“放慢語速、咬字清晰、誇張動作”也成為了她的説話習慣。
來中國前,愛絲梅在南非當過記者,還在農村教過英語。“希望偏遠地區的孩子能同樣接受教育。”在青海民族大學任教期間,她還專程去農村授英語課,“如果老師願意將知識投放到農村,對學生而言是幸福的,也是我一生努力去做的重要事情。”
隨着“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地處中國西部的甘肅日漸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這裏也成為了諸多外籍人士的“第二故鄉”。
兒子和一位蘭州姑娘戀愛結婚,2016年,愛絲梅來到蘭州工作;2019年成為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愛狗的她,在蘭州又多了一個身份——蘭州流浪動物救助站志願者。
發佈“尋狗信息”是她每日微信的不變主題。“我們還為流浪的貓貓狗狗尋找棲身住所,並找動物醫生給它們做結紮手術。”愛絲梅説,希望更多人善待、愛護動物。
相比當老師和做志願者,“媽媽”是愛絲梅自認為做得不夠好的角色,“我的時間都給了學生,盡我所能讓子女們成為更好的人。”
如今,近60歲的愛絲梅在中國又多了一個角色——“奶奶”,輔導兩個可愛孫女彌補了她對子女無暇照顧的缺憾,“我會教她們德語、英語、非洲語,讓她們感受多重文化的交融。”
愛吃西北大蒜、土豆,能和出租車司機聊天,週末去爬蘭山……過着標配“蘭州生活”的愛絲梅説,“這裏就是我的家”,“我更像是一座橋樑,也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夠堅守這個角色,用英語去講述中國故事,去告訴外界真實且多彩的中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