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小混混,因一場賭博進宮當了太監,成2000年曆史第一人
引言:
文章開篇,先來欣賞一首歌,歌名叫做《掛枝兒》,
也有好事者稱其為《五更斷魂曲》。
一更,愁起聽初更,鼓正敲,心兒懊惱。
想當初,開夜宴,何等奢豪。
進羊羔,斟美酒,笙歌聒噪。如今寂寥荒店裏,只好醉村醪。
又怕酒淡愁濃也,怎把愁腸掃?
二更,淒涼二更時,輾轉愁,夢兒難就。
想當初,睡牙牀,錦繡衾稠。
如今蘆為帷,土為坑,寒風入牖。
壁穿寒月冷,檐淺夜蛩愁。
可憐滿枕淒涼也,重起繞房走。
三更,飄零夜將中,鼓咚咚,更鑼三下。
夢才成,又驚覺,無限嗟呀。
想當初,勢頃朝,誰人不敬?
九卿稱晚輩,宰相為私衙。
如今勢去時衰也,零落如飄草。
四更,無望城樓上,敲四鼓,星移斗轉。
思量起,當日裏,蟒玉朝天。
如今別龍樓,辭鳳閣,悽悽孤館。
雞聲茅店裏,月影草橋煙。
真個目斷長途也,一望一回遠。
五更,荒涼鬧攘攘,人催起,五更天氣。
正寒冬,風凜冽,霜拂征衣。
更何人,效殷勤,寒温彼此。
隨行的是寒月影,吆喝的是馬聲嘶。
似這般荒涼也,真個不如死!
五更已到,曲終,斷魂。
明·天啓七年(1627)十一月初六,直隸省河間府阜城縣,大明朝太監隊伍中的極品,2000年宦官制度的終極產物——魏忠賢,在一間車馬店中上吊而死。
此時,窗外,一位白衣書生,低聲吟唱的就是這首《五更斷魂曲》。
史載,這名白衣書生本是一名秀才,早年間進京趕考,因得罪了魏忠賢,名落孫山,前途盡毀。無奈下只得返鄉教書,了此殘生。
聽聞魏忠賢倒台,於是編曲一首,前來幫其送終。
“時有京師白書生,作掛枝兒在外廂唱徹五更,形其昔時豪勢,今日淒涼,言言譏刺,忠賢聞之,益悽悶,遂與李朝欽縊死。”——計六奇《明季北略》
在那個寒冷的夜晚,魏忠賢在小縣城的屋中輾轉難寐,在他耳中,聽到的不是一首曲子,而是自己的一生。
阜城小縣,離他的老家肅寧只有幾十里路,四十年前,他正是經過這裏,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開啓了自己夢幻的一生……
明代太監中的極品:魏忠賢 劇照
走出太監專業村
河北肅寧,明清時期以盛產太監聞名,一個地方盛產太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窮,一個是有傳統。
如縣中一赤貧家庭,出了一位太監,因而從茅屋破敗變為高門大宅,勢必引人效仿。從業者越多,門路越廣,自然形成規模效應,一如當今社會的養牛、養雞專業村一樣。
魏忠賢原名魏四,從少年開始,他就整天跟在村中幾個混混身後,對於下田勞作從不上心。他本性憨直,講兄弟義氣,在一眾混混中頗有地位。
與出身肅寧的大多數太監不同,他並非幼年淨身入宮,而是在22歲時,因欠下賭債,才一怒之下自宮。
“少無賴,與羣惡少博,少勝,為所苦,恚而自宮。”——《明史·魏忠賢傳》
在一次與村中小混混賭博時,魏四輸光了褲子,跑到家中躲了起來,被人找出來後,拉到街上一頓暴打,險些丟了性命。面對眾人的討債聲,魏四歇斯底里地喊到:“我TMD入宮當太監還你還不行嗎!”
史書的記載,明顯將事情的過程簡單化了。一個已經娶妻生女,從男孩變為男人的人,要想戰勝原始慾望,絕非一件易事。
這説明魏四是一個外向型多血質的人,這種人一般敢想敢幹,從不墨守常規。與其在村子裏餓一輩子肚子,不如進宮當太監。賭徒魏四決定再賭一次,輸了,不過是胯下的二兩肉,贏了,就將是衣食不愁,也許熬幾年,混個差事,再回肅寧,恐怕縣太爺都要出城迎接呢!
淨身後的魏傻子
回到家中,魏四説動了家人,畢竟,成功了,等待一家人的將是飛黃騰達。就連早已分家出去的大哥魏釗,也出錢資助他這次“賭博”。
利用村中的產業優勢,他很快和宮中一位負責招錄太監的吳公公拉上了線。然後,他毅然決然地來到京城,做了淨身。
之後的四個月,吳公公毫無音信,這讓他一天比一天愁,老家捎來口信,哥哥又將家中僅有的幾畝薄田賣了,讓他用這點錢做見面禮,再去求吳公公。結果吳公公收了錢,可進宮之事,絕口不提。
此時的魏四成了京城中眾多無名白(指淨身後沒有入宮之人)中的一員,只能躲在龍華寺中,不敢出門。他有些後悔,原來再窮,也還算個正經人家啊,如今呢,人不人鬼不鬼。他再也不敢奢望榮華富貴,萬念俱灰中,他已想好,如不能入宮,寧願自殺,也不去做乞丐。
好在上天可憐,在萬曆十七年(1589)的最後一次挑選中,他因“年長體壯”而被選中,成了前三所一個負責倒恭桶的人。
消息傳回肅寧,全家燒香拜佛,感謝菩薩保佑。
入宮後,魏四有了一個新名字:李進忠。説是名字,只是底層苦役的一個代號,就好比“零零幾”一樣,只不過稍微順嘴一些。
進宮後,他才發現,太監並非想象中的美好。整個皇宮的太監有近十萬,而能夠吃香喝辣的不超過數十人,其餘的都是跟班、巡邏、看門等底層太監,而他就是其中一員。
好在所有的太監都能衣食無憂,這就已經讓他十分滿足了。在刷恭桶的空閒時間,他重操舊業,與一眾小太監廝混在一起,喝酒賭博,生活倒也快活。
從那之後,十幾年時間中,他湮滅在了底層太監中,史料中毫無他的記載,這曾讓後世修史者頗為頭疼。
除此之外,在與底層太監的廝混中,因為沒有野心,沒有學問,待人誠懇,經常被小太監戲耍,久而久之,他就得了這個“傻子”的外號。
巧合與偶然
在皇宮中,要想成為叱吒風雲的大太監,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有文化,二是有心機,三是有野心。恰好這三個條件,魏忠賢都不滿足。
就連做夢,他都沒想過,會有人將帝國的權力交到他的手上。
他入宮的目標很簡單,不過是豐衣足食,如果可能,最多是連帶老家肅寧的親人衣食不愁,僅此而已。
可這對於他來説都很困難,入宮十幾年,他老家親人的生活仍然窮苦,自己的侄女、外甥女先後被賣到了大户人家當了奴婢。
入宮三十年,熬白了頭髮的他,才做了一位才人的伙食管理員。相比刷馬桶,這裏每年能有一些“灰色收入”,為此他很得意,也很滿足,盼望着就此終老。
然而,歷史用一連串的巧合與偶然,將他推到了這個帝國的權力中心。
首先,他伺候的這位王才人,是東宮太子的女人,後來,這位王才人為太子生了一個兒子,恰好是長子。
明朝皇位繼承講究“立嫡立長”,將來太子即位,這位長子搖身一變就成了太子,很可能日後還會成為天子。
可因為太子朱常洛不受老爹萬曆皇帝喜歡,這位小皇孫自然也不受待見。一些勢利眼的太監、宮女,經常抱怨在東宮前途無望,對王才人和小皇孫也態度冷淡。
而這時,魏忠賢展現出了他與眾不同的一面。出身低微的他,對主子感激涕零,有一種本性的忠誠和依賴。不管王才人、小皇孫有沒有前途,他都無條件的忠心耿耿。
明朝後宮規定,后妃不直接撫養孩子,每一位年幼的皇子皇孫,都是由奶媽、太監、宮女等人撫養長大。
從小開始,這位小皇孫就喜歡跟着魏忠賢屁股後面玩。他身材高大,心靈手巧,喜好運動,“喜鮮衣馳馬,右手執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總能在玩耍中逗小皇孫開心。
在奶媽、太監身邊長大的小皇孫,對父母、大臣都沒有絲毫感情,唯獨與陪他玩耍的魏忠賢感情深厚,情同父子。
夕陽中,日暮餘暉下的紫禁城,小皇孫經常會坐在他身邊,聽他講皇宮外的市井趣聞。十幾年的朝夕相處,一老一少,成了冷漠宮中相依為命的一對。
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
神奇的一個月
萬曆四十八年(1620),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朱翊鈞駕崩,太子朱常洛即位,小皇孫朱由校作為皇長子,搖身一變成了準太子。
作為朱由校最親近的太監,魏忠賢一下成了太監、宮女巴結的對象,這讓多年默默無聞的他心裏有些洋洋得意。心裏盤算着,將來皇長子被封為太子,他真的沒準可以做個太監首領,將來回到老家肅寧,恐怕縣太爺真的要出城迎接自己了。
在他看來,明光宗正值盛年,可能會像他的父親一樣,做個幾十年皇帝,那他這輩子估計是見不到皇長子登基了。
可誰都沒想到,登上皇位只有10天的明光宗就得了重病,20天后竟然就一命嗚呼,駕崩了。關於明光宗的死因,史書上曾隱晦的記載:“是夜,連幸數人,聖容頓減。”
這一切來得太快,所有人都有點暈頭轉向。一個月前,還跟在魏忠賢屁股後面擦鼻涕的朱由校,搖身一變,成了大明王朝的天子。
當了皇帝的朱由校並不開心,他喜歡的是做木匠,而不是繁重的政務。他自幼在太監和宮女中成長,沒見過什麼大世面,每天上朝,面對文武百官,他都感到緊張,手足無措。
説起來可能很多人不相信,作為皇子龍孫的朱由校,基本是個半文盲。當年,太子不受萬曆皇帝喜歡,皇孫自然更加沒人理會,直到即位前一個月,15歲的朱由校也沒有正式出閣讀書,認識的幾個字,大都是身邊太監無事時教的。
在朝堂上,朱由校既聽不懂大臣的長篇大論,也無法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需要一個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來幫助自己處理朝堂上的“麻煩”,好讓他能專心回到後宮做木匠活。
而這個重任,偶然的,陰差陽錯地又落到了魏忠賢的頭上。
明熹宗朱由校
與客氏結為“夫妻”
本來朱由校挑選的“代言人”是一個名叫魏朝的太監,他是皇帝奶媽客氏的“對食”。(皇宮中相好太監與宮女之間的稱謂)
小皇帝剛剛登基,對奶媽言聽計從,魏朝順利當上了乾清宮管事並掌兵仗局印。位居高位,公務繁忙,魏朝回後宮的時間越來越少。客氏不忍寂寞,與負責皇帝飲食,天天見面的魏忠賢產生了感情,走到了一起。
有一次,兩人正在“親熱”,恰好被回宮的魏朝撞見,結果此事鬧到了皇帝面前。皇帝不管是魏朝還是魏忠賢,他在乎的只有客氏,就問奶媽:“客奶,你只説你處心要找誰替你管事,我替你斷。”
有了皇帝的撐腰,客氏選擇了魏忠賢,與相處了十幾年的魏朝恩斷義絕。
當時,客氏年僅四十歲,風韻猶存,就連皇帝都被迷得神魂顛倒,已經五十三歲的魏忠賢,憑什麼得到了客氏的心?正史上記載説他重感情,“憨而壯”,因此才得到了客氏的青睞。
不過野史還記載了另一種情況,“魏雖腐餘,勢未盡,又挾房中術以媚,得客歡。”什麼意思?魏忠賢雖然淨身成了太監,但由於當年是在私人醫館做的手術,並沒有閹割乾淨……因此才能討客氏歡心。
不論原因如何,魏忠賢與客氏成了“夫妻”,那也就成了皇帝最信任之人。他一躍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專門負責為皇帝批閲奏摺,掌握了帝國的所有權力。
“忠賢不識字,例不當入司禮,以客氏故,得之。”原本,魏忠賢不識字,是不能進司禮監的,但由於客氏的原因,皇帝破例將他調入司禮監任職。
僅僅一個月,他就從一個宮中不起眼的小角色,搖身一變,成了帝國的實際掌權者,這種感覺太美妙了,一連幾個月,他都彷彿在夢中一般。
就像一個暴發户一樣,剛剛從卑賤變為尊崇的魏忠賢,不放過任何一個炫耀的機會,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權威。
穿與皇帝顏色一樣的龍袍,龍的紋樣只比藩王少一爪,甚至內衣上都要繡上蟒龍。每次出行,陣仗都直追皇帝,“坐文軒,羽幢青蓋,佩着利刃的衞士夾在兩邊保護,廚役、優伶、百戲等緊緊相隨,總共數萬人。”
但他絕沒有僭越的意思,他只是頭腦簡單,想要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權威。他不像是史書中記載的那樣,想要顛覆大明朝,相反他躊躇滿志,一心要將大明帝國治理的海晏河清,讓百姓蒼生都過上幸福的生活。希望將來能夠像那些忠臣、聖人一樣,青史留名。
然而,他的赤膽忠心,東林黨人卻並不買賬。
情同父子的朱由校和魏忠賢 劇照
東林黨,以死明志
東林黨是忠臣,但並非正人君子,他們反對魏忠賢,不是因為他水平低,政治見解不同,而是單純的因為他的身份——太監。
明太祖朱元璋當年曾立下祖制,太監不得干政,因此,就算他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能由他來代皇帝處理政務。
在這種背景下,魏忠賢上台後,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就是東林黨人。楊漣、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等人輪番上陣。
面對羣起而攻之的東林黨,魏忠賢毫無招架之力,只能跑到皇帝面前“日夜哭訴”,對大臣沒有好感的皇帝,立刻出面表揚他的忠誠和賢德,在之後的幾年中,面對朝廷的彈劾,皇帝義無反顧做了魏忠賢的靠山。
東林黨可以反對魏忠賢,但對皇帝卻毫無辦法。畢竟,皇帝是他們的主人,大明天下是皇帝的私有產物,他要怎麼處理,奴才是無權干涉的。
有了這一驚人發現,魏忠賢滿心驚喜,開始發起了對東林黨的反擊。在他還沒想好如何下手時,無數士大夫眼中的“敗類”站了出來,投入到了魏忠賢的懷抱,為他出謀劃策,這羣人後來被史書上稱為“閹黨”。
在皇權的支持下,閹黨在與東林黨的鬥爭中完勝,東林黨人幾乎被趕盡殺絕。而此時的魏忠賢,也迎來了人生的巔峯。他先被稱為千歲,後又進為“九千九百歲爺爺”,離萬歲只差一步之遙。
全國各地都在為他建生祠,上至總督巡撫,下至黎民百姓,每天都要到生祠中對着魏忠賢的塑像三拜九叩。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沒有哪一個皇帝活着時享受過這個待遇。
尾聲
春風得意、無往不勝的魏公公認為,他已經天下無敵了。可就像獲得權力一樣,命運停止對他的垂青也來得突然。
天啓七年(1627),只有23歲的皇帝突然得了腎病,而且越發嚴重起來。
面對突然的變故,閹黨中的聰明人紛紛勸魏忠賢“取而代之,自立為帝。”
聽到屬下的勸諫,他嚇得面如土色,呵斥今後不要再提此事。他魏忠賢是“一腔赤誠”的忠臣,怎能做如此有悖人倫的事情。
幾十年的朝夕相處,魏忠賢早已將皇帝當做了自己的孩子,皇帝病後,他日夜親自照顧,尋求各種辦法為皇帝治病,可惜一切無濟於事。幾個月後,天啓皇帝駕崩。
一生專心做木匠的皇帝,沒有留下一個兒子,因此由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即崇禎皇帝。
新皇帝即位,魏忠賢做好了心理準備,他知道新皇帝不可能像天啓一樣信任自己,但是,念及自己對朝廷的忠心,後路也不會壞到哪去吧。這個“憨且壯”的魏傻子,在政治上遲鈍的可怕。
三個月後,一向温文爾雅的崇禎皇帝,突然發難,公佈魏忠賢數十項大罪,“本當肆市,以雪象冤,姑從輕降發鳳陽。”
天真的魏忠賢以為這就是皇帝的“善待”,沒有絲毫怨言,立刻收拾行囊,啓程前往鳳陽守陵。他忘了“斬草要除根”,而崇禎沒有忘。
在魏忠賢走到阜城縣時,聽説皇帝下旨要處死他後,便提前在旅店上吊自殺。為了泄憤,崇禎命人將已經下葬的屍首挖出來,處以凌遲之刑。
河北肅寧的小村莊,剛剛修建起來的高門大宅,頃刻之間被查抄、拆毀,魏家無數的公侯顯貴,一夜間成了刑場上任人屠戮的屍首。
更多的魏氏族人則帶上枷鎖,走上了前往邊疆不毛之地的流放之路。
幾十年前,用一場賭博換來的榮華富貴,全部化為烏有。如果魏忠賢地下有知,他會後悔當初的那場賭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