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升學碰上“青春期”,一線教師給中學生、家長支招

升入初中,如何保持學業優勢?如何迅速調整學習和生活狀態以應對中高考的學習目標?對正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家長應如何處理親子關係?9月28日下午,就小升初、初升高的新生入學適應話題,新京報教育新聞記者通過直播連麥的方式,邀請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師李響、北京十一中學初一年級班主任胡心慧兩位一線教師,為家長和學生答疑解惑。

當升學碰上“青春期”,一線教師給中學生、家長支招
掃描二維碼看直播回放。
 
在學習方法和心態方面做好銜接
 
“絕大部分孩子在步入新學校或新班級時,都期望自己可以在新環境中有很好的發展,這種內心的期待會給孩子帶來動力。但對於在適應中遇到挫折的學生,家長要相信孩子的承受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很多,他們是可以很快融入新環境的。”目前,新學期已經進入第四周,作為初一年級的班主任,胡心慧高度評價了新入學的孩子們。但她強調,自信是融入新環境的關鍵要素。
 
李響帶來了該校的一組數據,從新初一、新高一學生的適應性測評來看,適應良好的孩子在70%以上,另外不到30%的孩子中,“不適應”主要體現在對中學學業任務的理解上。“他們很明顯地感到初中的學業任務一下子增多了,學科也多了,作業量可能也要比小學更大,要求更嚴格。還有少部分學生會表現出同伴交往的適應性比較薄弱。”李響介紹。
 
當學業壓力增加,孩子該如何應對?從小學升入初中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銜接?胡心慧介紹,進入初中,孩子們往往會覺得教學節奏加快,可能小學老師一週講的內容初中一節課就講完了,這種壓力是現實存在的。因此,初一老師在新學期會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不會一開始就進入非常緊張的節奏。但她認為,從孩子角度來講,也要及時主動地調整學習方法。
 
“有孩子會説,小學考試前突擊一下就能考到八九十分,甚至滿分,但到了初中,這種學習方法絕對不行,初中的知識容量大,難度也提升,所以第一個要銜接的是學習方法。上課一定注意聽講,跟着老師的節奏走,不能盲目自學。”胡心慧強調,在人際交往方面,學生們也要有所轉變,多聊聊與學習有關的知識,有助於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有同學説小學生從來不聊學習,交往方式很活潑,但中學生的心態已經相對成熟,可以在交往中對聊天內容有所取捨。要特別注意學習習慣和心態這兩方面的過渡。”胡心慧説道。
 
建立“家庭公約”,幫助學生做好手機管理
 
當代的中小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從在線學習到人際交往,手機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面對家長提出的如何幫助學生管理手機的困惑,兩位老師一致認為“宜疏不宜堵”。
 
“互聯網延伸了孩子們課後交流的空間和時間,是重要的工具,但如果長時間利用網絡完成人際交往的部分,會影響其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容易陷入網絡成癮,繼而引發親子矛盾、學業下滑。”李響認為,初一是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教孩子正確使用手機顯得尤為重要。
 
“有學生説,如果考出好成績,爸媽會獎勵玩手機、看電視,這並不是正向引導,只會讓孩子覺得手機和電視是好東西。”胡心慧表示,家長可以在最初階段就把手機給孩子,告訴他應該下載和使用什麼軟件,應該在什麼時間段內使用,如果孩子有偷偷摸摸使用手機和手機成癮的傾向,一定要及時和老師溝通,和老師一起管理,“不能説管不了,就放任孩子。”
 
李響強調,家長不要把手機看作洪水猛獸,將孩子與互聯網完全隔離,“直接告訴他手機不好,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排斥,影響到親子關係,無法繼續溝通後續的內容。”李響建議家長和孩子建立“家庭公約”,這個公約針對所有家庭成員,父母要以身作則,約定好用手機瀏覽什麼內容、如何查閲資料、不能影響睡眠等。還要設置一個監督機制,説明什麼時候要把手機收回,什麼時候應關掉手機。“很多孩子打了半小時、四十分鐘的遊戲,可能差一分鐘就打完了,你硬把手機要過來,會導致孩子情緒激烈,可以彈性地給他一些時間,實現有效溝通。”李響表示。
 
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要做到“四做三不要”
 
“青春期”是討論中學生學習、生活時避不開的話題。家長如何與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溝通?胡心慧認為,首先要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和什麼樣的人溝通。“一是喜歡和同齡人溝通,二是和喜歡的老師溝通,共性就是,他認為對方理解自己。”胡心慧介紹,她所在的學校不僅會建立導師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導師溝通,還會佈置一些任務,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家長要抓住這些機會和孩子溝通並緩和親子關係。
 
“人到中年,難免壓力大,有時在家庭中脾氣暴躁,學生得不到正向鼓勵,就會越來越牴觸和家長的溝通,‘我不跟你説了,在你這裏全是批評’是很多學生反映的情況。”胡心慧建議家長要學會誇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勢,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
 
李響介紹,在針對青春期家長的教育培訓中,心理老師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張好嘴不如一副好耳朵”。她建議家長要做到“四做三不要”,即“要做到學會示弱、保持真誠、共情和榜樣”,不要“輕易評判、貶低和冷熱夾擊”。
 
具體來講,李響解釋説,很多家長比較強勢,“示弱”是嘗試理解孩子的重要方式,心理老師平時給孩子們做的諮詢也是傾聽為主,“從成年人的角度,可能覺得孩子的壓力和糾結不算什麼,但對於十三四歲的孩子,也許他真的辛苦,我們要試着共情,才能站在和孩子同盟的關係上。”其次,李響介紹,不要“冷熱夾擊”的意思是,有家長會體罰孩子,發現“孩子大了,打不動了”又採取冷暴力,情感上和孩子隔離,這會給孩子一種“我被拋棄”的感覺,這些是必須要正視並杜絕的問題。
 
家長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夢想
  
直播中,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在小學階段學習很好,如何在中學階段保持優勢?胡心慧認為,中學功課難度增加,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內容變多,第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合理規劃好時間”,利用好課間休息、課外活動等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比如理科習題的改錯、語文的背誦,孩子們要學會時間管理,利用每分每秒去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胡心慧表示,課堂時間尤為重要,初中課堂容量較大,學生一定要和老師進行友好的、積極的互動,杜絕“走神兒”。“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兒,課堂筆記非常重要,有助於課後温習。”胡心慧建議,讓孩子把自己學到的東西教給別人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家長可以回家讓孩子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自己,可以鍛鍊孩子透徹理解問題並學會應用。“我們在課堂上也是鼓勵學生們到台前給大家解題,形成熱烈的討論範圍。”胡心慧説道。
 
如何給孩子建立學習的意義,也是家長面臨的痛點。不少家長反映常聽到孩子説“我不想學了”“不考大學也挺好”。對此,胡心慧表示,家長要和老師合力找到問題源頭是什麼?要注意是孩子遇到了壓力還是人際交往出現了問題,以便對症下藥。但她也強調,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切忌憑空猜測,要反映真實情況,相信老師,一起解決。
 
“這個時代的孩子物質上可能沒有那麼匱乏,上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對他們來説並不能滿足真正需求,因此我們不要急着去否定孩子的任何夢想,本着生涯訪談的目的幫孩子瞭解職業。”李響建議,如果有的孩子説將來的夢想是“賣玩具”,家長可以帶孩子實地體驗這份工作或者和從事這個職業的人聊一聊,讓孩子瞭解這份工作的強度、薪酬待遇、生活狀態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要拿自己的經歷去教育孩子,而是讓孩子知道自己要學習的東西是未來能用到的,他才會有學習熱情。”李響表示。
 
此外,在直播中,兩位一線老師還從如何防止孩子出現抑鬱傾向、如何看待青少年追星等方面,解答了家長的問題,從老師的視角幫助家長“讀懂孩子”。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柳寶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12 字。

轉載請註明: 當升學碰上“青春期”,一線教師給中學生、家長支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