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徐晃的兒子是誰 魏國大將徐晃最後是怎麼死的?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經典

徐晃的兒子是誰

徐晃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名將,原為楊奉部將,時值漢獻帝被李榷、郭汜劫持,保駕立功。後歸附曹操,由於他作戰勇敢,兼有謀略,深得曹操喜愛。俗話説“虎父無犬子”,那麼徐晃的兒子是誰,又有哪些成就呢?

徐晃形象圖

據史料記載,魏名將徐晃的兒子是徐蓋。“蓋”字為上下結構,有多重含義。例如:有遮蔽作用的東西、由上往下覆,遮掩、傘、方言,超出一般地好、方言虛詞等等。徐蓋,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子承父業,徐晃死後,徐蓋繼承父親爵位,擔任陽平侯。公元265年,西晉建立,陽平侯國被廢除。徐蓋雖然也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將領,但是他的名氣遠遠不及父親,史料對他的記載也很有限。在他去世後,他的兒子徐霸繼承爵位,擔任陽平侯。漢明帝劉莊分封徐晃的後代時,把徐晃的兒子和孫子都封為候。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徐晃的兒子是徐質。徐質,魏國將領,他常用的兵器是一把“開山大斧”。在蜀國著名將領姜維北伐時,徐質曾做為司馬昭的先鋒。著名謀士司馬懿曾評價他”有勇有謀,魏之猛將。”他參加過多次戰役,打敗過張翼、廖化等將領,斬殺過張嶷。後來,在鐵籠山與姜維交手,敗在姜維槍下,被亂軍所殺。當然,“徐質是名將徐晃之子”這種説法只是傳説,《三國志》中沒有記載,不足為信。

魏國大將徐晃最後是怎麼死的

徐晃當時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原來跟隨將軍楊奉,曾經保護過漢獻帝有功。後來,被曹操所用,在帶兵駐守漢中的時候打敗了蜀將陳式,屢建奇功。尤其是在當時的樊城之戰中,徐晃帶領軍隊長驅直入,一舉打敗了蜀軍,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曹操所稱讚。那麼,徐晃怎麼死的?

徐晃劇照

在三國演義裏面,徐晃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在剛剛出場的時候就特別的威風,一人斬崔勇在刀下。在滿寵準備招降他之前,説他威風凌凌,當去招降他的時候,看到徐晃自己在軍帳之中披甲而坐,秉燭讀兵書。

徐晃也是一個智慧的人,在征戰河北的時候,曹操攻下了鄴郡,當時的韓範偽拒守城,曹操調徐晃去進攻,他用了攻心計的一個策略,派人用箭射了招降書進去,成功的招降。當時的曹操欲殺死城人,徐晃當時禁言曹操説,現在剛剛攻破,人們還並不是很服從我們,這個時候屠城只會讓別人對我們的印象更不好,以後管理起來更不容易。

徐晃因為常年征戰,身體越發虛弱,最終病死。徐晃一生簡樸,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在病死之前還告訴自己的家人,不要風光大葬,一定要喪事從簡。他一生立功無數,但是從不要求曹操給予自己賞賜。在徐晃死之後,曹操經常懷念此人,他欣賞徐晃的兵法策略,也感激徐晃為自己創下的功績。於是,命人追封徐晃,封其弟弟官爵。徐晃怎麼死的現在你是不是已經知道了呢?

魏國大將徐晃原是誰手下的大將

徐晃原是誰手下的大將呢?徐晃是東漢時期的何東陽縣人,在三國的時期歸降於曹操的麾下,是曹操手下出色的將領。徐晃本是軍閥楊奉的老部下,當時擔任騎都尉一職。當時的徐晃看形勢不對,奉勸楊奉歸降於曹操,但是因為當時的楊奉被韓暹所挑撥,並不想要歸於曹操,而是希望可以和韓暹去奪得皇位。

徐晃劇照

當時的楊奉和韓在梁被曹軍所打敗,徐晃就趁這個時候歸降於曹操。從此之後,就跟隨曹操征戰全國,幫助曹操創立了魏國大業。徐晃因為智勇雙全,並且治軍很有辦法,曹操曾經稱讚徐晃有周亞夫的風範。徐晃在曹操的軍隊之中擔任偏將軍,在官渡之戰之後,成功的燒掉了袁紹的糧草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從此被曹操加封為都亭侯。

在曹丕當了皇帝之後,封徐晃為右將軍,後來在徐晃多次為國出力之後被晉封為楊候。當徐晃在上庸打敗了劉備之後,被派駐守陽平關,而後被改封為陽平侯。徐晃這人對於曹氏家族特別的忠心耿耿,曾經説過,只要當我遇到了明智的君主之後,被君主重視並賞識,那麼我應該多多幫君主建功,這樣才可以報答君主的賞識之恩。

在公元227年的時候,徐晃因為生病死在家中,在死了之後被追封為壯候。徐晃一生征戰沙場,帶兵打仗無數,可謂幫助曹氏家族建穩了基業。在曹操病逝之後,幫助其子曹丕繼續征戰南北,也付出了不少的汗馬功勞。


徐晃字什麼

徐晃,漢人,生肖年不詳,逝於公元227年。他功勳卓越,一生的主要成就為獻計平關中,大敗梁興 沔水破關羽,解樊城之圍。那麼,也許有人會好奇徐晃字什麼呢?

徐晃劇照

徐晃,字公明。公明的拼音是gong ming,公讀一聲,明讀二聲。“公”為上下結構,本意是正直無私,為大家的利益,而三國時期的曹魏名將徐晃就是這樣一位將領。徐晃治軍嚴謹,令行禁止,一生都追隨着曹操南征戰。他智勇雙全,一生都沒有敗仗的記錄。他的人品和忠心更是有目共睹,他剛正不阿,在樊城之戰中擊敗關羽。因為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當之無愧一個“公”字。

“明”為左右結構,它有多種含義。例如:與“暗”相對錶示亮、清楚、懂得、公開、能夠看清事物、睿智、視覺、神靈,泛指祭神供神之物、次(專指日或年)、中國朝代名、姓等等。在這裏,“明”表示睿智,著名將領徐晃自然是位睿智之人。建安九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紹之死製造矛盾,發兵北上攻打冀州。包圍鄴城、攻破邯鄲後,曹操派徐晃攻打韓範,徐晃憑藉他睿智的頭腦與獨特的見解,很快讓韓範投降。後來,徐晃又勸告曹操招降易陽,只有這樣,守衞其他城池的將領才會望風歸順。果不其然,曹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克鄴城,奪得翼州。

“公”、“明”二字,十分貼切地傳達除了徐晃正直無私、機智聰慧的性格特點。

徐晃斷糧的故事

徐晃,生於漢末三國時期,官至右將軍、假節鉞。他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治軍嚴整,不圖名利,不訊私情,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曹操。徐晃曾參與官渡、赤壁、關中征伐、漢中征伐等多次重大役。那麼,也許有人會好奇廣為流傳的“徐晃斷糧”的典故是怎樣的呢?

徐晃形象圖

史冊記載,曹操攻下白馬城後返回,命令運軍用物資沿黃河向西進軍。袁紹渡過河來追趕,倉猝間與太祖相遇。曹軍眾將領有些恐慌,勸曹操退回堅守軍營。荀攸説:“這些東西正是用來誘捕敵的,我們為什麼要退呢?”曹操和荀攸相視而笑。於是讓將士們將軍械糧食裝備等丟在路上引誘賊兵,賊兵爭搶東西,陣勢大亂。曹操隨即派步兵和騎兵攻擊,大敗袁軍。

徐晃深諳奇正之道,最善聲東擊西,荀攸曾在官渡之戰中向曹操推薦徐晃。於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渙帶着幾千騎兵共同攻打韓猛,在故市(今鄭州西北)截燒其輜重。在戰爭年代,糧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是鐵,飯是鋼!徐晃認為:截其源,斷其糧,賊可擒也!徐晃斷糧時的主要策略為:側翼迂迴,斷敵糧道。奇襲敵後,截下糧車。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至官渡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張郃因受誣陷而與將軍高覽臨陣反叛,燒燬軍械,向曹操投降。至此,袁紹大軍急驟崩潰,官渡戰勢急轉直下,曹軍士氣大振,取得了決戰勝利。

焚燒軍糧是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性作戰,在這一戰役中,徐晃的功勞不言而喻,因此被封為都亭侯。

關羽戰徐晃的情形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良(今山西運城)人。他們兩個人可以説是同鄉,所謂英雄惜英雄,儘管徐晃和關羽各為其主,兩人的關係還是不錯的。那麼,“關羽戰徐晃”的故事是怎樣的呢?

關羽畫像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駐紮在樊城。樊城之戰中,曹操手下的名將於禁、龐德等被關羽打敗。關羽一戰成名,而曹仁只能固守,等待援兵。當時徐晃駐紮宛(今河南南陽市),協助曹仁征討關羽。但是徐晃帶領的多為新兵,部隊戰鬥力比較差。可以説,當時的形勢關羽佔很大優勢,關羽乘勝追擊,圍攻樊城。由於關羽有勇有謀,又追隨劉備,因此很多地方的人起義,紛紛響應關羽。曹操分身無術,一邊採用司馬懿的策略,製造矛盾破壞孫、劉聯盟,坐收漁翁之利。另一邊,指揮徐晃率領軍隊援救曹仁。

關羽前部屯偃城,徐晃假裝駐紮在長塹,向蜀軍表示要切斷其後路。蜀軍害怕被困住,於是燒營撤走,徐晃軍隊進據偃城,兩面連營,漸向圍城蜀軍逼近。徐晃假裝想要攻打圍頭屯,聲東擊西卻密攻四冢。關羽親自率步騎五千出戰,徐晃應戰。徐晃長驅直入,接連攻破營寨十餘屯,打破了樊城的包圍圈,迫使關羽不得不退兵。最後徐晃依靠自己的智謀,用聲東擊西的計策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樊城一戰,讓關羽和徐晃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