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人皆知是我們祖國的簡稱。“中國”一詞是根據周代文獻記載而來。
“中國”有五種含義。
1、國都,即一國的首都;
2、古代天子直接統治的地方;
3、古代中原地區;
4、一國之內、國家內陸之地;
5、華夏居住地區和國家。
自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他們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並立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總之,我國古代許多王朝都自以為是中國,但卻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
如漢朝的國號稱“漢”,唐朝的國號稱“唐”。清朝的國號稱“清”。只是到了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國號標榜於世,並沿用至今。
在古代,“中國”還含有地區居中的意義,即“中央之域”或“中央之邦”之意。在商朝時,疆域雖已達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城的廣大地區,但是,商王直轄的區域僅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即先位於山東,後移至河南一帶。更大範圍的地區則分封給各諸侯國管理。到了後期,人們把以王都為中心的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稱為“商”。按照當時觀念,“商”就是位於東、西、南北四方土地之中的國土,所以叫做“中國”。
因此,《尚書》、《詩經》中都把商王國稱為“中國”。
西周時,人們就把京師或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詩經》中就有: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的詩句。以後,我國各王朝的疆域雖有各種變化,但對王朝所統轄的領土稱作“中國”的習慣一直延續下去。
中國又可以簡稱“華”但什麼是“華”?
至今史學界尚未取得一致看法。
一種説法是“華”源於“華夏族”。
根據我國古代傳説,大約在四、五千年以前,發源於陝西北部的黃帝部落,發源於陝西岐山東面的炎帝部落和最早進入我國中部地區的蚩尤部落,發了多次大規模的戰爭。
先後經過“涿鹿之戰”、“坂泉之戰”等,黃帝戰勝了蚩尤,征服了炎帝后並與之結成聯盟。此後,他們在中原地區定居,共同開發了黃河中下游。使這個地區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奠定了華夏族的基礎。再經過夏商、週三代,華夏族進一步形成和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中原的諸侯國都口稱“諸夏”或“華夏”,有時也單稱“華”或“夏”。
從此華夏族正式形成。
因為他們多居於中原地區,所以正如晉代杜預為《舂秋左傳》作的註解上所説:
“諸華,中國也。”
《説文解字》所云:“
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古時華夏族居於中央之地故習稱中國。”
另一種説法是,中原地區的古人自稱。
活在中原地區的古人,自認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齊而華麗的文明地區,所以自稱作華。如《左傳疏》
“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還有一種説法是“華”的意義。
“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又崇尚赤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凡遵守周禮,崇尚赤色的人和民族,稱為華人和華族,通稱諸華。
總結:華族是位居中央、文化發達。崇尚赤色,冕服採章等兼面有之的民族。在明白了“中國”、“華”的本意後,就容易瞭解“中華”一詞的意義了。因華夏族最初生活於四周之中,故稱其地為“中華”。但後來隨着我國逐漸發展為個多民族的國家後,“中華”又成為我國境內56個民族的總稱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