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戰鬥民族,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俄羅斯,網絡上常有關於俄羅斯人民在武力方面特別生猛的新聞,不過,對於西方人而言,他們歷史上最早也是最有名的戰鬥民族,應該歸屬於古希臘文明中的一個城邦,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斯巴達。
一提到斯巴達,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歷史上300名斯巴達勇士力敵號稱百萬的波斯大軍的故事,同時,許多文藝作品、影視作品以及電子遊戲,都有講述斯巴達這個城邦的故事,或是加入了斯巴達的要素在其中。不過,説到為什麼斯巴達人會這樣勇猛,説到底,還是因為他們的制度,可惜,這個制度讓斯巴達在歷史上崛起,同時,也讓斯巴達走向了衰亡和墮落。
斯巴達這個城邦,位於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科尼亞地區。斯巴達人並不是拉科尼亞的原住民,而是歸屬於入侵這裏的多利亞民族的一支,他們在擊敗當地的原住民後,建立了斯巴達這個城邦。一開始,斯巴達和其它希臘城邦一樣,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但是,隨着一個叫做呂庫古的人在前8世紀末左右從海外歸來,斯巴達就開始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呂庫古這個人應該是一名斯巴達貴族,至少積累了相當的財富,他曾經從斯巴達出發,到當時已知的古典文明世界遊歷,在這個過程中,呂庫古一直在思考怎樣的政治制度適合斯巴達,終於,在他人到中年時,他返回了斯巴達,利用他的影響力,與斯巴達的統治者達成合作,開始了對斯巴達的改革。
當時斯巴達雖然統治了拉科尼亞地區,但是卻相當不安定,因為作為斯巴達公民的統治民族人數太少了,據後世研究估計,當時的拉科尼亞地區主要有三種人,分別是斯巴達人、庇裏阿西人以及希洛人,這裏面,斯巴達人是入侵者的後裔,而庇裏阿西人是主動投降的原住民後裔,而希洛人是抵抗到底,最終無奈投降的原住民後裔。這三類人,斯巴達人最少,而希洛人卻數量眾多,人數比例大概在1比16左右,因此,對於統治者斯巴達來説,內部壓力巨大,再加上外部還有其他城邦虎視眈眈,因此,斯巴達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
那麼,呂庫古的改革,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如果簡單概括,那就是,斯巴達從此由一個城邦變成了一支永不解散的軍隊。
呂庫古改革中,首先將斯巴達人、庇裏阿西人以及希洛人之間徹底分隔開來,斯巴達人是戰士和統治者,居住在斯巴達城中,庇裏阿西人是商人和工匠,定居在拉科尼亞的城鎮中,不過不能居住在斯巴達城內,而希洛人則是農奴,遍佈在拉科尼亞地區的農村中,不過,説是牲畜更為恰當。
對一個普通的斯巴達人而言,完全按照戰鬥機器的方法進行培養。一個普通斯巴達男性,出生時將會進行體質測試,一旦被發現有殘疾,那麼輕則貶為庇裏阿西人或者是希洛人,重則直接扔下懸崖摔死。只有健康的嬰兒,才會被賦予斯巴達公民權,而到7歲為止,這個嬰兒都可以在母親身邊長大,但,一到7歲,斯巴達人就會被送去參加集體生活,除了最基本的文字教育,剩下的,全是從頭到腳的軍事訓練,斯巴達的孩子們睡在最簡陋的帳篷裏,吃由希洛人奴僕簡單熬製的黑色肉湯雜燴。而到了20歲,斯巴達人必須接受達標儀式,他們只能攜帶武器,然後一個人深入荒野,在那裏生活7天,便最終帶着一個希洛人的頭顱回來,這樣從才能被視為合格,從而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成年斯巴達公民,同時正式進入斯巴達軍隊服役。而到了30歲的時候,斯巴達人才被允許結婚生子,擁有自己的房子,但夜晚還是要回到軍營。直到60歲,斯巴達人才會退役,這就是一個斯巴達男人的一生。
而在經濟上,呂庫古的改革可謂乾脆利落,斯巴達的錢幣與其它城邦不同,不再採用金幣、銀幣或者是銅幣,而一律改為鐵幣,要知道,古代錢幣一般本身是有價值的,斯巴達全搞鐵幣,那麼自然而然,其它地區的商人就不再想和斯巴達搞貿易了,因此斯巴達的經濟完全自給自足,當然,這樣也促使了斯巴達城邦內部的公民對金錢極為淡漠,畢竟全都自給自足了,大家要窮一樣窮,要富一樣富,某種意義上來講,鞏固了城邦的凝聚力。
至於政治上,呂庫古改革則建立了獨一無二的制度。改革後的斯巴達,同樣擁有希臘文明“標配”一般的公民大會,由30歲和60歲之間的斯巴達公民組成,除了重要國策的投票之外,他們還能決定監察官和長老會議的人選。監察官又是什麼呢?監察官主要是負責監督斯巴達國王,糾正國王決策上的問題,任期是1年,必要時候,全體5名監察官還可以罷免國王。斯巴達的國王一般有兩位,説是國王,其實一般僅負責對外作戰的指揮,絕大多數時候,他們無法染指內政,至於長老會議,理論上來説,它主要負責內政和外交,由28名年過60的斯巴達公民以及2位國王組成。
在完成了改革之後,呂庫古就出國巡遊,與其它城邦進行友好交流去了。據説,臨走前,他和斯巴達的公民們約定,即使公民們發現改革不好,也請在他回到斯巴達之後再修改,斯巴達公民們紛紛同意,畢竟那時候他們的首要目標,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不被臨近城邦以及國內的希洛人消滅。諷刺的是,呂庫古在外面就病死了,而斯巴達,也如公民們的約定一樣,就像着魔了一樣,在他們獨立自主的時間裏,再也沒有修改過法律。
那麼,呂庫古的改革,成效究竟如何呢?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實在是太成功了,斯巴達在後來,不僅穩穩地壓制住了國內的希洛人,還擁有了一支全希臘最強大的軍隊,臨近的城邦根本不敢和斯巴達對抗,後來,斯巴達還在它所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組建了同盟,這就是與雅典的提洛同盟兩分希臘的伯羅奔尼撒同盟。
但是,呂庫古的改革,卻隱含了一個致命的隱患,正是這個隱患,將斯巴達乃至整個希臘本土都帶入了無盡深淵。
斯巴達政治制度的問題,首先在第一次希波戰爭中顯露。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萬王之王大流士一世兵發希臘,同時派遣使者要求希臘各城邦臣服,除了雅典和斯巴達之外,其它城邦紛紛歸降。為了抵擋波斯帝國的入侵,斯巴達和雅典結為同盟,但當波斯軍隊已通過海運來到雅典城附近的馬拉松平原時,斯巴達的軍隊的腳步都沒有邁出過拉科尼亞,因為,斯巴達國王與5位監察官,正在因為要不要出兵而爭論。還好,雅典軍隊贏了波斯人,否則,因為猶豫不決而導致盟友亡國,斯巴達豈不是要成為希臘笑柄。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原因是斯巴達內部的僵化導致了權力位移。原本公民大會和長老會議應該會成為主要的決策機構和最高權力機關,但是,由於長期的軍事訓練和輕視教育,斯巴達公民服從性很強,可政治素養卻很糟糕,所以很少能提出有效的提案,反倒只能在面對監察官的提議時點頭附和。而長老會議則更有意思,由於那個時代的生活以及醫療條件,還有斯巴達全民皆兵的制度所致,斯巴達人很少有人能活到60歲,因此,長老會議有時連人都湊不齊,而那些勉強到60歲的人,仍然是一些只會服從卻沒有政治素養的人。就這樣,斯巴達人的從小到大的軍事訓練,也讓他們成了“愚民”。
那麼,斯巴達內部有沒有政治頭腦清晰的人呢?有!就是斯巴達的兩位國王,斯巴達的國王並不出自普通民眾,而是兩大家族一家一個人,國王的繼承人一般在7歲後不會參加集體生活,而是接受單獨教育,成為能指揮斯巴達軍隊的人,他們卻被監察官牢牢壓制,根本無法抗衡,所以,即使有頭腦清晰的斯巴達國王,也不能對斯巴達進行改革。
更糟糕的是,監察官任期只有1年,選出來的監察官往往對於政治不怎麼了解,只能機械式地遵循從呂庫古時代留下來的斯巴達傳統,偏偏這羣人又擁有實際上的斯巴達軍政大權,可想而知,這樣的斯巴達,最終會成什麼樣子。
在斯巴達逐步陷入僵化的背景下,希臘迎來了波斯帝國的第二次入侵。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統治者薛西斯點起號稱百萬的20萬大軍,同時搭配多達數千艘船隻的海軍,大舉入侵希臘。大敵當前,全希臘自由城邦在科林斯地峽的伊斯米亞召開作戰會議,雅典主帥地米斯托克利主張全力集合海軍力量,打敗波斯海軍,從而迫使波斯陸軍因補給不足而撤退,但聯盟之主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卻在僵化的思維下,主張陸地作戰,帶領軍隊到温泉關抵擋波斯大軍。這裏説一下,列奧尼達其實是經歷過普通斯巴達人教育和訓練的,因為他兄弟早死才成為了斯巴達國王。
儘管斯巴達人在戰場上勇猛異常,給波斯人造成了2萬人的傷亡,但最終因為對手抄小路,以及人數太少而敗亡,列奧尼達戰死沙場。盟主列奧尼達的死亡給雅典帶來了巨大的麻煩,在極短的時間內,波斯大軍就能抵達雅典城,同時,斯巴達和其它伯羅奔尼撒城邦,還打算在科林斯地峽堅守,可這也變相算是放棄了北邊的其它希臘城邦。不過希臘世界運氣太好,雅典主帥地米斯托克利在薩拉米斯海戰中重創波斯海軍,導致薛西斯倉皇逃離,只留下18萬陸軍駐紮在雅典城廢墟附近。
第二年,列奧尼達的侄子保薩尼亞斯率領重整的希臘聯軍主力對陣在普拉提亞一帶的波斯主力,雖然由於補給不足而減員,但是波斯軍隊數量仍然很龐大。保薩尼亞斯主張詐敗,吸引波斯主力騎兵追擊,然而將他們帶到丘陵地帶後,趁對方因地形而行動不便時,再一口氣殲滅他們,結果遭到部下的斷然拒絕。斯巴達步兵們要求遵守傳統,絕不撤退,氣得保薩尼亞斯警告他們是在忤逆國王,這才讓斯巴達步兵們老老實實執行戰術,從而最終贏得了勝利。
戰後,保薩尼亞斯獲得了“普拉提亞英雄”的美譽,可是,卻被監察官視為離經叛道的暴君。監察官首先動用權力,剝奪了保薩尼亞斯的王位,後來又試圖召見保薩尼亞斯,在深宮大院之中刺殺他,可保薩尼亞斯反應了過來,躲到了神廟裏去,監察官們索性命令人封死神廟,對外宣稱保薩尼亞斯自殺,然而將這位斯巴達英雄活活餓死在了神廟裏。
戰略落後,而且僅僅因為國王採取靈活的策略,而不遵守傳統,就將英雄國王殺死,不知變通,斯巴達的衰落,從這裏就有跡可循了。
希波戰爭結束後,希臘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走向了高速發展的道路,但是,這卻和斯巴達無緣。希臘的黃金時代,主要歸功於經濟的發展,第二次希波戰爭後,雅典利用強大的海軍鞏固了海上貿易線的安全,大力排除海盜,同時將波斯海軍死死壓制,又把雅典城發展成當時的地中海地區的經濟重鎮,而這些經濟上的好處,對於自給自足的斯巴達而言,完全夠不到邊。
而隨着雅典的崛起,臨近雅典的城邦科林斯和底比斯等,都覺得受到了威脅,因此他們選擇先加入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隨後在進行針對雅典盟友的軍事行動,試圖將斯巴達拖入與雅典的戰爭中。當時,雅典和斯巴達的兩位統治者、雅典首席將軍伯利克里和斯巴達國王阿希達穆斯共同合作,一直努力試圖將戰爭扼殺在搖籃之中。可是,隨着科林斯和底比斯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而斯巴達的檢察官又一直逼迫國王出兵,席捲希臘世界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終於爆發了。
其實,斯巴達捲入戰爭實在是下下之選,因為,儘管壓制雅典的行為是合理的,但通過戰爭來壓制卻是下下之選,因為雅典的擴張主要是經濟的擴張而非大力擴張領土,而且雅典城對於全希臘的經濟而言十分重要,伯利克里為首的雅典政府也願意和斯巴達達成妥協,實際上,雙方還曾在公元前446年共同發佈和平協定,約定保持至少30年的和平。
戰爭爆發後,斯巴達利用陸軍的優勢,逼得雅典人不敢主動出擊野戰,但斯巴達也不敢強攻雅典城,而雅典海軍牢牢控制海洋,斯巴達也拿他們沒辦法。但是,戰況對於斯巴達來説並不利,這不是因為雅典最終擁有戰勝斯巴達的陸軍,而是因為斯巴達不敢用陸軍冒險行動,他們不敢到遠離斯巴達的地方長期作戰,同時又害怕出現傷亡。
有人讀到這裏,可能會產生疑問,難道説勇猛的斯巴達戰士貪生怕死嗎?原因並非如此。
真正導致斯巴達不敢冒險行動的原因,是斯巴達的人口,斯巴達一直執行優生策略,對嬰兒精挑細選,而且,長期集體生活,導致斯巴達男性較難生育子嗣,甚至由於長期的集體生活,斯巴達男性中出現了很多同性相戀的情況,進一步遏制了斯巴達人口的擴張。而斯巴達人口的減少,會導致軍隊的減少,從而削弱對國內希洛人的震懾作用,希洛人對斯巴達人又極度仇恨,你想想,希洛人既是斯巴達人的奴隸,又常常在斯巴達人的儀式上被殺,可想而知,如果斯巴達軍力削弱,其國內會發生怎麼的動亂。因此,歷史上斯巴達幾乎不對外擴張領土,有一次,他們曾經試圖佔領西面鄰邦美塞尼亞的土地,可當他們輕而易舉地擊敗對手後,發現一旦派兵駐守,國內兵力就會相對空虛,結果索性直接回國了。
而對於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的斯巴達國王阿希達穆斯而言,他對此的感覺就更強烈了,在他剛剛成為國王時,斯巴達城發生了地震,城市近乎全毀,許多斯巴達人被倒塌的建築壓死。聽到斯巴達人的遭遇,十幾萬希洛人拿起農具直撲斯巴達城而來,如果不是斯巴達人訓練有素,很快便集合起來作戰,可能斯巴達當時就滅亡了,危機時刻,斯巴達人甚至向雅典請求援軍,最終才平息了內亂。
因此,在整個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人都採用一種很特殊的策略,那就是讓斯巴達人率領僱傭兵和武裝起來的庇裏阿西人外出作戰。在這一時期,斯巴達一方湧現出了不少優秀將領,比如奪取雅典北方重鎮安菲波利斯的布拉西達斯,以及幫助西西里敍拉古擊敗雅典遠征軍的吉利普斯,還有最終擊敗雅典的呂卡德。
伯羅奔尼撒戰爭持續近30年,由於一直無法擊敗強大的雅典海軍,因此戰爭遲遲不能結束,為了結束戰爭,斯巴達最終做了一件足以令人唾棄的事情,那就是用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為代價,邀請波斯帝國資助以及派出海軍作戰。最後,在犧牲對岸同胞後,斯巴達統帥呂卡德帶領波斯海軍粉碎了雅典海軍,最終促使雅典投降。
悲劇就在雅典投降之後展現在了希臘人面前,小亞細亞城邦被出賣給了死敵波斯帝國,雅典衰落了,與之同時衰落的,還有全希臘的經濟,大批希臘人難以謀生,特別是那些老兵,只能外出當傭兵作戰,而斯巴達人也不例外,最諷刺的是,希臘傭兵的效忠對象,往往就是波斯帝國,就這樣,曾經大敗波斯帝國的人們的後裔,成了後者麾下的高級打手。
而此時,斯巴達國內的人口也沒有增長,甚至還越來越少,正如前文所説,許多斯巴達士兵在經歷過艱苦的斯巴達生活後,發現傭兵事業收益頗豐,能夠用金錢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因此選擇離開斯巴達當傭兵,並且很多人再也不回斯巴達。結果,最寶貴的人力資源遭到削弱的斯巴達,最終在公元前371年,因為陳舊的戰爭策略而敗給了軍事改革後的昔日小弟底比斯,所謂的戰鬥民族遭遇史無前例的慘敗,並且從此走向了急速的衰落。
人力的削弱,戰略戰術的落後,導致斯巴達從此不再顧及外界的變化,而是一心專注於壓制國內的希洛人。就在斯巴達人已經成了頭埋在沙子裏的“鴕鳥”時,希臘北邊的邊緣國家馬其頓崛起了。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之父腓力二世在公元前338年於喀羅尼亞戰役大敗底比斯、雅典及其他希臘城邦的聯軍,並將敗者整合進了自己的同盟之中,而斯巴達面對這個比100年前的雅典更具威脅的勢力,已經沒有力量和勇氣反擊了,只是龜縮在拉科尼亞地區。
但是,斯巴達徹底衰落的道路卻還沒有結束。公元前333年,發動東征波斯帝國行動的馬其頓之王亞歷山大,在伊蘇斯戰役大破號稱50萬的波斯帝國主力軍,在敗北的波斯軍隊中,正好就有大批的斯巴達僱傭軍,這些人戰敗後就選擇逃回斯巴達。由於這批人的迴歸,加上亞歷山大帶領馬其頓主力離開了希臘本土,斯巴達人有了小心思。本來馬其頓統一希臘的野心就昭然若揭,斯巴達被吞併也只是時間問題,再加上這些敗給馬其頓的斯巴達僱傭軍,也給了馬其頓對希臘動兵的藉口,與其等待對方行動,不如主動出擊!
斯巴達於是在整合一番臨近同盟城邦後,對掌控希臘大部的馬其頓王國發動攻擊。然而,結果卻是悲慘的,斯巴達的士兵不是不能作戰,但他們的戰略戰術已經嚴重落後了,同時精鋭的斯巴達士兵人數也不佔優勢,面對留守在本土不足2萬人的馬其頓軍隊,斯巴達聯軍大敗,僅僅是斯巴達自己的士兵,戰死的人數就超過5000人。
從此以後,儘管斯巴達在亞歷山大死後還對分裂的馬其頓發動戰爭,但已經淪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弱小勢力。公元前192年,斯巴達被希臘亞該亞同盟吞併,很快,這個同盟連同其它勢力,一起被羅馬共和國吞併為自己的領土,儘管羅馬人額外開恩,給了斯巴達和雅典自治權,但最終,斯巴達在歷史的長海中消失,就連確切消失的時間記錄,都沒有了。
呂庫古的改革,使得斯巴達通過獨一無二的道路,成為古希臘數一數二的強大城邦,但是,呂庫古卻沒有想到,他的改革反倒掐死了斯巴達的未來,越發陳舊的制度卻擁有壓制變革者的力量。王安石所説的“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放在斯巴達身上,何嘗不應該是這個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