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兩個東方的國家被西方的列強打開了國門,一個是當時體量龐大的大清帝國,一個是東方的島國日本,在國門被打開之後,兩個國家的高層也都認識到自己本國的某些不足,開始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的技術,從此兩個國家開始了向別人的學習之路。
時間到了1894年,可以説這是一個考驗這兩個國家這幾年的建設成果的一年,藉着當時的朝鮮的東學黨起義這件事,雙方先是在朝鮮半島進行掰手腕,此時日本向大清發動戰爭的意圖越來越明顯,國內的輿論和駐守在朝鮮的將領,希望朝廷能夠增兵為戰爭做準備,這個時候光緒皇帝也是同意增兵。
可是此時正好趕上慈禧太后的六十歲生日,她不想因為戰爭而擾亂了她過生日的心情,李鴻章也想保存自己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因此形成了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和以慈禧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
但是戰爭不是你想不打就不打的,1894年的7月25日,日本在黃海襲擊了清朝的運兵船,製造了我們熟悉的黃海大海戰,到了8月1號,清政府正式的向日本宣戰。
慈禧太后為了不影響她過生日,就想盡快的結束戰爭,因此她比較傾向於談判,同時在戰爭期間,日本雖然在戰場上取得節節勝利,但是畢竟是國力有限,漸漸不能支撐戰爭,於是也開始趨向於和談,至此雙方都有和談的想法,那就大家坐下來好好的談談吧!
1895年李鴻章來到了日本,他這次就是帶着慈禧的使命前來和談的,此時的他心情不是很美麗,因為日本開出的條件太苛刻,想要大沽、天津、山海關的權益,這些地方都是北京的門户,肯定是不能答應的,大家談了三天也沒有談出結果。
這天就在李鴻章結束談判在回到驛站的門口的時候,被一個日本人用槍襲擊了,臉上中了一彈,他昏了過去。雖然中日雙方正在交戰,但是發生這樣事情也是一起嚴重的國際外交事件,就是放在現在也是很棘手的。
所以在後來就有人認為,正是李鴻章捱得這一槍,在談判中為中國省下了一億兩白銀的賠款,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日本因為和中國打仗,已經是沒有錢了,全國都在等着中國的賠款來吃飯,怎麼會放掉這麼多的錢不要呢?
其實李鴻章的這一槍不是沒有價值,鑑於發生這樣的事情,日本同意停戰三個月,這可是一次大好的機會,可惜的大清沒有好好的利用,這三個月的時間完全可以説服幾個西方國家給日本施加壓力,可是大清卻放棄這次連橫合縱的機會。
此時的慈禧反而是發電報催促李鴻章趕快解決這件事,悲催的是電報還讓人家給破譯了,知道了大清的底線,讓李鴻章在談判的時候很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