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陽明逝世492週年:人生多起伏,且看王陽明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經典

492年前的一個夜晚,已經名滿天下的王陽明,在回鄉途中,病情惡化。

在江西南安府的一條小舟中,王陽明召門生至病榻前,默然良久,才緩緩睜開眼睛説:“吾將去矣!”

門生問他有何遺言,王陽明微微一笑,説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説罷,瞑目而逝。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記得他説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他依然活在許多人的心中,而他的心學思想也成為了無數人終其一生踐行的修行心法。

最不容易實現的理想:做聖人

王陽明家世顯赫,老爹王華考上過狀元,還當過南京吏部尚書。既然出身官宦世家,家裏人對他的期望也很簡單:考科舉、當大官。

但王陽明,沒打算讓家裏人省心。

直到五歲,王陽明都還不會説話,急得家裏人團團轉。但到了七八歲時,王陽明竟然能把他爺爺曾經讀過的書的內容,全部背下來。

驚得王陽明的爺爺,下巴都差點掉下來。王陽明解釋説:“祖父您讀書的時候,孫兒時常在旁邊聽誦,就暗自背下來了。”

家裏人歡喜成一團,都以為王陽明是天才,將來必定能考中進士。

十一歲的時候,有人想試一下他的才華,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寫詩,沒想到王陽明張口就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小小年紀,就有這等見識和境界,贏得滿堂喝彩。家裏人也如同吃了一顆定心丸:看來再過十年,王家又要多一個狀元郎了。

可惜狀元郎,從不是王陽明的理想。

小王陽明曾問私塾老師:“天下何事才是第一等事呢?”

私塾老師説:“像你父親那樣,考取功名、高中科舉,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

王陽明不以為意:“考取功名是常有的事,怎麼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呢?”

私塾老師:“那你這輩子最想做什麼?”

王陽明不假思索:“讀書做聖人。”

私塾老師有沒有憋住笑,我們不知道;王陽明老爹知道這話後,倒是哭笑不得:這孩子到底是瘋了,還是傻了?

千年來,中國出了592名狀元,卻沒出幾個聖人。做聖人,這是世界上最不可實現的理想。但王陽明,卻做到了。

王陽明説:“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立下大志,是一切大事業的起點。志有多大,未來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最可能走通的成功路:專注

王陽明想當聖人的夢想,是認真的。可怎樣才能當聖人,他也在摸索。

起初他想走學武報國這條路。小小年紀,就研讀兵法,練習騎射,還和家人不告而別,私自翻出居庸關,到韃靼人的地盤上,考察軍事地理。

當時明朝災害連連,叛亂四起,他不知輕重,向朝廷上書:“願領精兵一萬,征戰沙場,直搗逆賊巢穴,使海內共享太平。”

嚇得他老爹趕緊出面制止,連聲斥責他:“太過狂妄!”

王陽明老爹怕他惹禍,左思右想,只想出一個招來:讓他早點結婚。以為結了婚,會讓他變得守規矩。

於是,十七歲的王陽明,被打發到南昌,在那裏,他將和姓諸的姑娘完婚。

但到了洞房花燭的時候,王陽明卻不見了蹤影,急得他老丈人,派人到處尋找,一直追查到深山老林的一座道觀中,才找到他。原來他正和一名老道士,相談正酣。

眾人長舒一口氣,王陽明倒不慌不急,解釋説:“昨晚偶遇高人,言語投機,聊着聊着就把時間忘了。”

原來是聊天太過專注,以至於忘了洞房花燭。

結婚以後,王陽明還是沒放棄當聖人的理想。在明朝人的眼中,離他們最近的聖人,當屬宋朝的朱熹。

朱夫子的教誨是“格物致知”,從外部事物中探究原理,獲得真知。王陽明欲成聖賢,當然要效法先賢。

他準備嘗試“格竹”:對着庭院裏的竹子,苦苦思索了七天七夜,也沒探究出什麼大真理,反倒還大病一場。

換來的經驗教訓是:朱子學説,未必都對。他的心裏,已隱隱有了另外一條道路:開始轉向對內心的體悟。

這場七天七夜的專注,是王陽明哲學的起點,也是他所有成就的起點。

王陽明説:“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説閒話、管閒事。”王陽明又説:“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專注在眼前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物,事方能做到極致;專注在心頭志,矢志不渝,不捨不棄,志方能得償所願。

最灑脱的境界:不動心,不煩惱

王陽明的人生,其實並不是那麼順遂。

第一次參加科舉會試,信心滿滿,結果意外落榜。朋友都來安慰他:“你文采出眾,今年意外落第,沒關係,來年一定能金榜題名。這樣吧,不如你先試着做一個《來科狀元賦》吧?”

王陽明一聽,文思泉湧,當即作賦一篇。在場眾人莫不驚訝,連聲稱讚,但也引起很多人嫉妒,私下議論:“這小子絕對中不了榜,太他媽目中無人了!”

果然,第二次會試,被人暗中打壓,還是落榜了。這回與他一同落榜的,還有不少好朋友。

朋友們落榜後,無不唉聲嘆氣,鬱鬱寡歡。王陽明反倒跑去安慰朋友:“世人以落榜為恥,我卻以落榜動心為恥。”

不動心,當然不煩惱。

三年以後,王陽明如願金榜題名,開始步入仕途。但沒多久,他又捲入了一場政治風波,甚至差點丟了性命。

當時朝政被權宦劉瑾把持,他在皇帝面前編造謠言,將幾位賢臣下獄。王陽明十分憤慨,率先上疏,試圖解救,結果觸怒劉瑾,被捕下獄,還被廷杖四十下。

劉瑾派心腹監督行刑,廷杖者下手極重,王陽明被打得皮開肉綻,奄奄一息,幾乎死去。隨後一紙詔書下來,貶他去貴州龍場驛,當一個小小的驛丞。

那時候,貴州尚屬蠻荒狀態,猛獸橫行,荊棘叢生,瘴癘漫天,流放到龍場驛,和直接判死刑沒什麼區別。

但處境再不堪,生活再辛苦,王陽明都處之淡然,從不抱怨。

他在居所後面的山上,鑿石為棺,每天都端坐棺中,凝神苦思。忽然有一天,靈台清明,猛然醒悟:“所謂格物致知,格物應該格頭腦中的良知,而致知是致向人生來固有的良知。”

心即是理。原來聖人之道,就在自己的心性之中。

王陽明在龍場,終於大徹大悟。

王陽明説:“我不看花時,花與我心同寂。我看花時,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心兵不動,萬事從容,哪怕世間煩惱,紛擾而來,亦能超然物外,泰然處之。這可能是人世間,最瀟灑的境界。

最高端的處世智慧:退讓不爭

王陽明一生幾經沉淪,雖屢遭奸人迫害,但最終都化險為夷,這與退讓不爭的處世智慧,大有關係。

南昌的寧王發動叛亂,王陽明從起兵到一舉擒獲寧王,花了不到十四天,可謂用兵如神。如此奇功偉業,難免引起奸臣忌妒。

正德皇帝的寵臣江彬,痛恨王陽明平叛太快,沒給他留下施展本事的機會,奪走了屬於他的功勞。

於是,江彬在皇帝面前進讒言:“王陽明和寧王是同黨!只不過他聽聞朝廷大軍殺到,擔憂謀反不成,才倒戈襲取寧王。”他想嫁禍王陽明,然後藉機出兵抓人。

得知此事,王陽明趕緊找大太監張永商量:“如果退讓一步,把擒獲寧王的功勞讓出去,可以避免麻煩。否則江彬一黨狗急跳牆,指不定要幹出多少傷天害理的事來。”

王陽明把寧王交給張永,讓張永重新報告皇帝:“寧王捉住了,全是總督軍門的功勞。”搞得江彬無話可説。

王陽明還決心辭職,上書皇帝乞求告老還鄉,自己一個人拋下大軍,跑到寺廟靜心養病。哪料皇帝不同意,堅決不准他辭職。

後來,王陽明又多次向皇帝展示,他無意貪戀權位:祖母重病快要去世,王陽明以盡孝為由,請求朝廷讓他回家訣別祖母;坐鎮的江西發大水,王陽明又上書自我彈劾請罪。

幾番下來,皇帝終於對他放心。一場猜忌功臣的血腥戲碼,根本就沒來得及上演。

王陽明説:“君子求退勿遲。”

榮辱得失,一時之利;蠅頭小利,何足掛齒。退讓不爭,不是撤出,不是妥協,而是為自己的人生,另鋪一條坦途。

後人評説,中國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只有兩個半:孔子、王陽明,加半個曾國藩。

毫無疑問:王陽明乃一代曠世聖哲,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學習和追求。

得意時,看陽明先生居高自省而靜心

失意處,觀陽明先生龍場悟道而定心

為商者,學陽明先生正心誠意而安心

從政者,悟陽明先生知行合一而修心

人生多起伏,且看王陽明。

∞文章來源:東方文化谷∞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刪∞

∞執行主編:張俊 出品: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