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清華校長講話何以刷屏?| 新京報專欄

“不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清華校長講話何以刷屏?| 新京報專欄

如何探索建立公正的學術評價機制,早已躍出學術圈,成為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

“不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清華校長講話何以刷屏?| 新京報專欄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圖/清華大學官方微博視頻截圖

文|王天定

最近,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的講話在社交平台刷屏。

“2020年,沒有一個清華學生因發表SCI論文數量不夠,而無法申請學位”,邱勇説,以後在清華大學,學生申請學位答辯,教師提交參加學術評價申請,都不數論文,也就是不以論文發表數量為依據。

邱勇還表示,大學不能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的編輯和審稿人。

公眾期待公正的學術評價機制

按説,這本來只是清華大學一個校內政策的調整,但這段講話短視頻最近兩天卻在社交媒體上熱傳,引發眾多關注。

這其實説明,在有關部門提出對科研人員評價要堅決扭轉“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不良傾向這一大背景下,如何探索建立公正的學術評價機制這一問題,早已躍出學術圈,成為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

就此去看,邱勇的講話,無疑頗具現實意義:對“苦論文數量久矣”的學生和教師來説,“不數論文”顯然是利好。

但也應看到,邱勇校長講的這番話,其實是在強調許多“圈內人士”一直以來秉持的常識性觀點。

比如説,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申請學位,本來應該以其完成的學位論文為評判的核心依據。只要學位論文經過同行評議合格並通過答辯,就應該獲得學位。

在此基礎上,若還要求學生必須在某些期刊上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方可授予學位,這樣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很多學校提這樣的要求,理由是要提高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但事實上,還有一個沒有説出口的原因:許多學校都是靠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這支力量去提高本校的學術產量,確保學校在上級部門組織的各類評估中取得好成績。這也有助於各高校在國內外各類排行榜爭得好名次。

這種做法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長遠而明顯的。這一點,國內外輿論已經形成共識,毋庸贅述。

比起論文數量,研究成果的創新性更為重要。

“不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清華校長講話何以刷屏?| 新京報專欄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圖/清華大學官方微博視頻截圖

問題的癥結僅在學校嗎?

但我們也要看到,這個問題的癥結,並不完全在高校自身,板子全部打在學校身上,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其實,如何建立公正合理的高校及學科評價機制,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責任。

邱勇的講話中還特別強調“大學不能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的編輯和審稿人”,這確實是比較直接的意見。

應該看到,近年來,我國學術共同體的發育建設,並沒有跟上我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的步伐。而社會對學術期刊的宏觀評價機制也不盡合理,即使許多學術期刊被很多學校列為核心或權威期刊,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

再者,由於這些年各高校對教師及研究生學術發表的要求大幅提高,無形中讓一些學術期刊成了高校教師和研究生眼中的香餑餑。在利益驅使之下,一些學術期刊通過收取版面費等獲利不菲,某種意義上,為學術舞弊行為提供了空間。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現象已經走出了國門。國際上一些人看準了中國學術界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的巨大需求,並因此形成了一個造假舞弊的黑色產業鏈。

從這個角度去看,邱勇提出“高校不能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極具現實針對性。

倒不是要完全否定學術期刊的價值,這裏的“不能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和審稿人”其實也該加上前綴“完全”二字——不能完全把學術評價標準交給學術期刊,論文也未必是評判學生或教師學術能力的唯一準繩。

話又説回來,把學術權力從期刊編輯和審稿人手中“奪”回來,只是高校建立公正合理的評價機制邁出第一步。

必須看到,當下高校如何在行政權力、經濟權力之外確立真正的學術評判體系,這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我們期待清華大學等國內頂尖名校能夠儘快邁出堅實的步伐。這不僅事關高校教師及廣大研究生的合理權益,更事關我國學術及科研的創新能力建設。

這或許才是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講話廣受社會各界關注的真正原因。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潘宇潔 校對:李立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62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清華校長講話何以刷屏?| 新京報專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