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陳寅恪出了三個字的考題,一半學生看不懂交白卷,只有一人得滿分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經典

大家都知道,考入清華北大可不是一件簡單事情。作為中國最高等的學府,對於外地學子來説,這裏是知識聖殿一樣的存在,能考入無一不是超級學霸。換句話説,清華北大最不缺學霸。現今如此,民國時期亦如此。民國時期,清華北大人才雲集,大師輩出。這不是清華大學陳寅恪在1932年就曾出了一題,結果只有一個人對上了上來。説這道題之前,還是有必要介紹一下大師陳寅恪的。陳寅恪,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陳寅恪有精深的學養,作為中國近代史學創始人之一,他的原創性和深刻性罕有人能與之匹敵,被語文“全中國學問最大的人”、“教授的教授”。正如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中國比較文學之父的吳宓評價的那樣,“閤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陳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陳寅恪如此博學,他的題目一定石破天驚。果不其然,作為清華國學院導師,陳寅恪為國文試題出了一道怪題,形式是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要求考生對出下文。據説,當時考生全蒙了,只有一個人對出來,得了滿分,他就是周祖謨。

周祖謨對的下聯是“胡適之”, “孫”對“胡”,“行”對“適”,“者”對“之”,這個下聯讓陳寅恪眼前一亮。周祖謨也確實有才,他後來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語言學家。當時陳寅恪也給出評價,“周答上此題,其餘不論,己足可任選清華任一專業。”陳寅恪“孫行者”這道考題傳開後,當時人們認為這是陳寅恪在故意調侃自己的好友胡適的。這是謠言,陳寅恪的答案也很有趣,他心目中的標準答案是清代訓詁學家“王引之”或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跟胡適八竿子打不着。

陳寅恪出這道題,目的在於考察學生的文字、聲調、詞彙、文學、語法等方面的水分。陳寅恪在《<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專門考據了“孫悟空”之所以叫“孫行者”的原因,“。孫行者名字的來歷,實為玄奘西天取經時,一個胡僧為之帶路。胡僧與猢猻諧音,加之漢人好熱鬧,戲傳為‘孫行者’。”最後,各位讀者自己可以試試對對,歡迎在下方留言。參考資料:《清華四大導師之陳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