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由於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中國一直被西方列強虎視眈眈。為了搶奪中國的資源,這些西方國家不惜一切代價,對當時的清政府發動多次戰爭。而當時的清政府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所以就造成了對外戰爭中一直都是輸多勝少局面。就連當時號稱皇家棲息地的北京城都曾經一度被西方列強攻佔。如果要論哪一場戰爭對當時清政府的影響最大的話,我想應該就是那一場清政府戰敗後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
按理説,在甲午戰爭之前,中國的海軍力量是超過日本的。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會敗的那麼悽慘呢?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發佈了一系列的改革計劃,史稱"明治維新"。改革十分成功,日本開始走上了資本主義。由於改革的成功,致使日本的國力日漸強盛。但是由於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內的市場有限,很快就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為了為了解決這種情況,在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就制定了一系列的侵略計劃。
19世紀60年代起,滿清朝廷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效仿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方面洋務運動,他們的口號為"自強""求富"。 於是,在1888年。清政府建立了北洋水師。當時的北洋水師在亞洲來説,都是最強大的一支海軍力量。但是這場洋務運動並沒有使當時的中國像日本一樣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原因就在於當時的清朝政府十分的腐敗,而且朝廷中各派系之間明爭暗鬥。導致了國家的國防軍事力量空有其表而已。
1881年,清政府花費約300萬兩白銀。像德國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購買了兩艘排水量均為7000噸以上的戰列艦。這兩艘戰列艦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定遠艦和鎮遠艦。
兩艦均裝有德國克虜伯305毫米的後膛主炮四門,克虜伯150毫米的後膛副炮兩門。並配備14寸的魚雷發射管三部,各型艦炮14門。
這兩艘軍艦於1885年交付給中國。由於當時中國當時沒有能夠停靠這些大型軍艦的港口,所以在1886年6月,定遠艦和鎮遠艦在進行補給和維護時,只得停靠在日本長崎的一個港口。因此,當日本人看到了停靠在港口定遠艦和鎮遠艦的船身是多麼的堅硬,以及大炮口徑是多麼的巨大的時候,在當時給日本的政府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由於戰艦的補給和維護時間是很長的,所以難免就會有一些水手會上岸去進行些消費。就在6月的13號和15號。一些閒來無事。上岸。購物和嫖妓。的水手和日本人發生了口角並引發了爭鬥,造成了多人的傷亡。由於當時日本的國力還完全沒有清政府的強大,所以這件事情在中國的壓力和西方列強的調整下,最終這件事情以互賠損失而告終。這件事情。在歷史上稱為"崎案"。正是這件事情,使日本人下定了決心一定要造出排水量、大炮口徑以及艦身的堅硬度都比定遠艦和鎮遠艦都要大的戰列艦。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宣佈對日本宣戰,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的主力出海尋找日本軍艦,準備開戰。
1894年,9月17日12時50分,定遠艦在黃海的海面上向日本軍艦打出了第一炮。隨後,中日甲午戰爭正式打響。
由於受到了1886年清朝政府的刺激。這些年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軍艦的建造,在1890年的時候,北洋水師2000噸以上的軍艦有七艘,所有的軍艦的總噸位加起來有兩萬七千多噸,再看1890年的日本海軍。他們當時兩千噸以上的戰艦隻有五艘,總噸位僅僅只有一萬七千多噸。僅僅四年的時間日本海軍的軍艦總排水量已經達到72000噸。遠遠的超過了當時的北洋水師。而他們所造的軍艦均是鐵甲艦。反觀北洋水師,由於清朝政府的腐敗,北洋水師基本上只有定遠艦和鎮遠艦是鐵甲艦。其他均為非裝甲巡洋艦,而且基本都是服役年代接近十年的老弱病殘。再加上軍費的嚴重不足,導致軍艦上面的彈藥嚴重缺乏,甚至連教練彈都拿出來使用。更有甚者為了貪污經費,竟然把炮彈裏面填充的火藥全部換成了沙子。
最終結果不言而喻,北洋水師損失慘重。定遠艦被丁汝昌下令任自行炸燬,鎮遠艦被日軍俘獲。鄧世昌駕駛的致遠艦被日軍魚雷擊中沉沒。還有一艘揚威號撞擊巡洋艦。在前往淺水區自救時,竟然被一艘在戰場逃跑的北洋水師的巡洋艦濟遠號攔腰撞上,不久後沉沒。
甲午戰爭最終威海海軍基地淪陷,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割地賠款,並且與日本簽訂的不平等的《馬關條約》。
由此可以看出,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以及朝廷上派別之間的明爭暗鬥,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為了給慈禧過壽,竟然連軍費都能剋扣。在反觀當時日本,都是舉全國之力來進行變革,來增強自己的實力,由此可見日本是一個多麼可怕的民族。
好了,今天關於甲午戰爭就和大家聊到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