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還有李政道、朱光亞、施士元、王淦昌等等人士,也都是在那個黑暗時代當中出現的著名科學家,為我國的發展和富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有趣的是,如此之多的能人,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葉企孫。
在1911年時,葉企孫就進入了清華學堂中讀書,是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1918年時,葉企孫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庚子賠款獎學金,如此被送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當中學習物理系,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布里奇曼的學生。
後來他又遊歷了歐洲各國,增長了自己的見識,完善了他對世界的認識。直到1924年時,他才回到了國內,並且在次年就被聘請為清華大學副教授,經過8年時間的任教之後,就成為了得到了正教授一職,之後又出任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院長。
葉企孫在物理學上的造詣其實算不上很高,但是因為對哲學等文科方面的研究,讓他能夠將物理知識以最準確而簡明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進而讓自己的學生快速接受和理解。
根據統計,葉企孫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之中,整整帶出來了79為國家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總共23人,光葉企孫的學生就佔去了9人之多,足見葉企孫的過人能耐了。
而且葉企孫為人還十分無私,為了把所有的精力花在教學和科研之上,他一輩子都沒有談戀愛,自然也就沒有結婚,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兒女,直到死前都一直是孤身一人。好在他桃李滿天下,很多學生不時都會來看望他,讓葉企孫的晚年不至於太過孤單。
也正是因為失去了工資和家財,還要參加勞動改造,讓彼時已經年近7旬的葉企孫只能放下驕傲,去到大街上沿街乞討,藉以謀生。他還有很多研究沒做,還有很多知識沒教,還有很多學生讓他牽掛不已,以至於乞討之時,還一直唸叨着想回清華。
葉企孫離世之後,他在各地的弟子都紛紛前來哀悼,個個垂淚不止。對於他們來説,葉企孫不僅僅是個老師,還是他們的父親、兄長、朋友和恩人,他們永遠不會忘記葉企孫的恩情,而歷史也不會忘記葉教授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