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那些共產黨員的名句,讓當代青年念念不忘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經典

又是一個“五四”,江山代有青年。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曾經的青年或許離去,青春的力量卻代代相傳。從陳獨秀到孔繁森,從“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到“國家需要我們去,我們必須今天就去”,當代的青年們,仍在緬懷哪些黨員?記住了他們的什麼教誨?聽聽他們怎麼説。

“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

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讓不少青年人重温了那個風雲激盪的熱血年代。北京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朱戰緣驕傲地發現:劇中意氣風發的陳獨秀,好多年前就是他的idol(偶像)!

“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少年時,陳獨秀是朱戰緣寫作文、背歷史時的夥伴;現在,陳獨秀的話依然是他善思進取的動力。在武漢大學讀本科時,他一年借閲圖書233本,成為學校的“十大借閲之星”。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大學生,讓“覺醒”之識落地、使“理論”之樹常青,是他未來心之所向。

“青年應惜時去關心社會前沿,將萌動的力量付諸建設社會;青年人要保持朝氣與進步,需要學新知識、新思想,最重要的是能創新。”朱戰緣説。

“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2001年4月1日,一架美軍EP-3偵察機在中國海南島東南約7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上空,與飛行員王偉駕駛的戰鬥機相撞,王偉跳傘,永遠留在了海天之間。

那一年,章原才2歲。這位上海交通大學學生,選擇了在大學期間參軍入伍,加入人民海軍。而他守衞的,正是王偉當年起飛的那條軍用跑道。

王偉的入黨志願書裏這樣寫道:“我希望加入黨組織,決不是為了撈點政治資本,也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我只想以一個黨員的身份要求自己,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貢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章原説,他最敬佩的是王偉的血性。“中華民族從來不缺脊樑,過去未曾缺過,現在不缺,未來也絕不會缺。”

在很多海軍航空大學的飛行學員心中,那個為戰而生的海天夢想,是王偉給予的。他們給王偉寫了一封信,信中説:“您飛過的天空,真美。”

“只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温暖”

楊靖宇,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他曾隻身與敵周旋數個晝夜,有人勸他投降,但他説,“如果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從學生到軍人,從軍人到漢語教師志願者,武漢大學研究生常夏雨幾度實現角色轉換。一路走來,她覺得楊靖宇的話最令她認同。

“楊靖宇曾説,‘革命就像火一樣,任憑大雪封山,鳥獸藏跡,只要我們有火種,就能驅趕嚴寒,帶來光明和温暖’,所以我少年時便立志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常夏雨説。

2015年,常夏雨如願在吉林省白山市靖宇縣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此處正是楊靖宇將軍的殉國地。研究生期間,她成為一名漢語教師志願者。她堅信,“只要有火種,就會有光明”。

“每一個黨員幹部,都應當與人民共甘苦、共命運”

4月7日,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天朗氣清,選調生田正賡在這天被正式授予淶源縣榮譽縣民證。在過去的脱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裏,他用腳步和汗水,見證了淶源縣斜山村從深度貧困村到文明美麗鄉村的蜕變。

抓產業、促增收,建新居、改村貌……一支大部分是青年人的駐村工作隊以真心換真情、讓斜山換新顏。田正賡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每一個黨員幹部,都應當與人民共甘苦、共命運”。讓西藏阿里大變樣的“最美奮鬥者”孔繁森的話,讓田正賡感同身受。

“只有用心,才能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自己的心上;只有用情,才能獲得百姓們的理解和支持;只有用力,才能啃下難啃的硬骨頭,辦成不容易辦成的事。”看着春日的田園綠野,田正賡意氣風發。

“永遠做羣眾的小學生,做人民的勤務員”

雷鋒去世前5天,他在最後一篇日記中寫道:“今後,我要更加熱愛人民和尊敬人民,永遠做羣眾的小學生,做人民的勤務員。”

雷鋒離去已有59年,但他愛國愛黨愛人民的精神卻從未過時。

曹祖剛,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東港市供電公司孤山鎮供電所所長。工作之外,他捐款修路,義務扶貧……“我想在基層工作中把學雷鋒志願服務引向深入,在保障民生用電、助力鄉村振興方面能多出一分力,就多出一分力。”他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

“90後”黨員高潘是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湯池鎮黨委宣傳委員,2014年大學畢業後,她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做起大學生村官。“雷鋒精神正青春,我們要以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高潘説。

“國家需要我們去,我們必須今天就去”

“國家需要我們去,我們必須今天就去”,去年的武漢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鍾南山院士語重千鈞。

鍾南山的話是白衣天使的共識。“我想沒有人生來勇敢,我們敢和恐懼較量,是因為我們把愛當作武器。”華中科技大學校醫院95後護士趙楚瑩説。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候,她在隔離點24小時輪班值守。也因為看到抗疫前線老黨員的身先士卒,她渴望入黨的心再一次沸騰。

85後青年護師周鈺瓊主動請纓,從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奔赴武漢。在隔離病房悉心照料確診病人、全面協調整組醫護工作……援鄂抗疫的52個日夜裏,周鈺瓊一刻不敢鬆懈。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共同構築疫情防控的鋼鐵長城,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這是我們醫者的責任。”周鈺瓊説。

語言是行動的先兆,榜樣的力量永不消逝。青年的底色,在他們一代代的接力中愈加鮮明。(記者:徐壯;參與採寫:鄧潔)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