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文丨飯飯媽

每個人在小時候肯定都或多或少地會犯一些錯誤,而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面對這種情況的第一反應,就是教育孩子,無限制的,沒完沒了的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教育。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你怎麼又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我説過你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不聽呢?”

“你真的太讓我失望了,你能不能聽話一點!”

但是,在經歷了這樣的語言教育之後,家長們會發現,自己終究還是沒有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孩子給自己的反饋也是很小的,甚至有些時候反而會朝着反方向走。

之前去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幕。一位媽媽站在學校門口,而旁邊站着她的兒子,我斷斷續續聽見這位媽媽在訓斥孩子:

“我給你説了,到了學校就好好學習,別給我惹事,你呢?你是不是嫌我不夠忙啊?每天都在學校裏搗亂,你説説這個月我多被請多少次家長了?”……

本以為這樣嚴厲的教訓會讓孩子有點反應,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站在一旁的兒子卻總是低着頭,看也不看媽媽一眼,手上還在撥弄着小玩具,一句話也不説。孩子越是這個樣子,那位媽媽就越是生氣,怒吼道:

“你每次就知道不説話?你能不能給點反應,真是急死我了!”

但是最終的結果卻是,不管媽媽在旁邊多麼“聲情並茂”地訴説,孩子終究只是站在一旁一動不動。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其實看到這一幕,給人的感覺是比較揪心的,因為之前我也遇到過這類似的情況,當時我女兒朵朵也經常犯錯誤,每次犯錯誤過後,我都會非常生氣,於是開始對着孩子大吼大叫,希望能夠經過這一次的教訓讓孩子日後可以改正。

但是時間越長越發現,每一次的宣泄,每一次的語言教育,彷彿都沒有什麼作用,每次説孩子的時候她就只是靜靜坐在一旁,什麼也不説。

所以從此之後,就明白只是一味的輸出式地教育孩子是沒有用的,是很難達到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的。

因為孩子根本沒有真正從內心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到底錯在哪裏,反而會因為父母的責罵,而變得煩躁叛逆。

父母苦口婆心説了半天,口水都説幹了,但是實際的情況,確實父母的話彷彿是天上的雲彩,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或者只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但是此刻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屬於哪一種情況,這都是各位家長想要達到的教育的目的。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01為什麼很多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最後的效果都是微乎其微呢?

孩子犯錯,家長教育,孩子繼續犯錯,家長繼續教育,相同的問題,最後家長們發現自己之前的努力彷彿都是白費。

當別人問起家長:

“你家孩子怎麼這麼調皮,你要好好管教。”

家長第一反應都是:

“我怎麼沒好好管教,每一次我都有好好説他。”

也許看起來,家長確實在每次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及時站了出來做到了一個家長應該盡的“責任”。

但是實際上,家長只是在做一個交代,向別人交代,我確實是教育了孩子,但是他不聽,問題不在我。

而事實真正的問題就出在家長身上,家長總是想要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去管教孩子,但是卻沒有想過孩子是不是真的聽進去了。

而且只是一味輸出,對於教育孩子來説並不是一個好方法。家長總是喜歡用“你怎麼老是……”“你怎麼又……”這類的詞語與教育孩子,這根本不是真正的教育,這只是各位家長習慣性抱怨的方式罷了。

希望各位家長都記住,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自己完成教育,而是要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加以改正,那才是真正地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記得有一次朵朵上學快要遲到了,但是她還是不把動作加快,仍然慢吞吞地穿衣服吃早飯,朵朵的爸爸看到朵朵這個樣子就開始氣不打一處來,大聲説道:“你看看現在幾點了?你每次都這麼慢吞吞的?所有人都等你,你會不會快點?”

本想着是可以讓朵朵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沒想到這些話也點燃了朵朵的脾氣,直接把碗筷一摔,放下一句:“我不吃了!”就這樣“戰況”愈演愈烈,最後朵朵也“順利”遲到,我和朵朵爸爸也都遲到了。

這件事情上,朵朵的確是做錯了,總是慢吞吞,讓全家人等她,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等的人的不尊重。

犯錯是應該教育,但是朵朵爸爸的教育方式有用嗎?最後反而兩敗俱傷。孩子犯的錯誤需要他們自己去意識到,他們才會真正想要改正,朵朵爸爸一句話已經把所有錯誤都説完了,根本沒有留機會給孩子自己思考,顯然最後的結果也是不盡人意的。

自從經歷了這件事情過後,我們大人也都學聰明瞭,不管朵朵再慢,我們都不會催她,等到她自己上課遲到了,被老師批評了過後,她自己親身經歷了,到那時候,他們才能發自內心地想要改變,而不是被父母嘮叨着被迫改變,這樣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02孩子犯錯誤後,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才對?

美國著名的作家馬克·吐温曾經給自己的孩子制定了這樣的一條規定:如果子女犯錯,必須受到應有的懲罰。至於具體採取什麼方式,由子女自己提出來,經過母親同意後,就可以施行了。

有一日,陽光明媚,馬克·吐温夫婦決定帶孩子們一起到附近農莊去旅行,這是孩子們日日期盼的事情。

可是,大女兒蘇茜卻在臨行前欺負了妹妹克拉。克拉哭鬧不止,蘇茜也很快意識到自己太魯莽。

於是,她主動向母親承認錯誤並請求原諒。然而,按照家規,蘇茜必須受到懲罰。

蘇茜猶豫了許久,終於堅定地對母親説:“今天,我留在家裏,不坐馬車一起去旅行了。”

馬克·吐温想既然意識到了錯誤就足夠了,不忍心孩子錯失這個好的機會,但是沒想到,蘇茜果斷地説:

“我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的話,能讓我永遠記住自己的這次過失!”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各位家長可以試想一下,為什麼蘇茜在犯了錯誤之後,可以如此之快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快速地接受懲罰?這和馬克·吐温制定的犯錯懲罰規定是分不開的。

孩子犯了錯,不應該只是忙着去責備教育她們,而是要讓他們自己認識錯誤,並且適當的懲罰有些時候也是會對教育錦上添花。

對於很多孩子來説,他們的各種認知體系根本還沒有發育完全,對於很多事情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的,也許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也許他們只是覺得好玩,但是事後卻被家長們大吼一頓,難道吼一頓孩子就能明白自己的問題嗎?

吼叫孩子之後,結果無非兩種,膽子小的孩子,一聲不吭,而膽子大的孩子就開始反擊,不管是哪一種,他們心裏無非想的是:“我到底做錯了什麼?你到底要説多久,為什麼半天都説不完。”這都不是我們家長想要得到的結果。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無聲的言語,往往是最有力的語言。”

各位父母可以試着換一種方式去看待孩子的錯誤。

比如:孩子早上快要遲到了,但是還是磨磨唧唧的,家長可以適當提醒兩句,不要做過多的干涉,若是孩子真的遲到受到了懲罰,他們肯定能夠吸取教訓,我想這比家長的平時的大吼大叫來得有用多了。

再比如,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如果不小心傷害了別的小朋友,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進行語言輸出的話,不僅不會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反而會讓他們厭煩。他們可能只是覺得自己在鬧着玩,為什麼家長要這麼大驚小怪?

在小學校園裏面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場景,兩個鬧矛盾的小孩已經重歸於好,但是家長卻還是糾正這個問題不放,家長應該明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改正,防止此類事情再次發生,而不是為了完成各位家長教育的任務。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也許下一次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與其在旁邊叨叨叨,孩子們總是低着頭悶着不啃聲,還不如大家可以試着停止輸出,試着讓孩子安靜一下,給他們可以自己思考的空間。

很多孩子被家長嘮叨的時候,都會很排斥,有時候會説:“你別説了,我自己知道。”其實當孩子説出這句話之後,就代表他們有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家長這個時候繼續不依不饒,反而是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孩子犯錯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孩子犯錯之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教育,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希望各位家長知道,教育不是依靠語言的,而是依靠心靈的,只有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錯誤,並且改正,這樣的教育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只會是週而復始,一次又一次發生同樣的錯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81 字。

轉載請註明: 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原因在於只會一味地輸出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