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不如從拒絕興趣班開始?!
曾經父母表達愛的方式,是花很多錢,讓孩子上興趣班,儘可能武裝孩子。
但或許,發展到如今,父母們應該沉下心思考一下,是不是培訓的越多,孩子越幸福,是不是拒絕興趣班,孩子反而更快樂?
這樣,孩子才能感受更多父母的愛。
中產家庭,意味着有充足的資金,讓孩子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為了保護這份美好,需要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自身能力。
參加興趣班,是許多中產家庭,給孩子安排人生的最佳路徑。
杭州一個媽媽,給6歲的女兒,報了10個興趣班。
10個!
英語、滑冰、中國舞、模特、樂高、畫畫、早教、數學、古詩、唱歌
還沒完,這只是報的培訓班,還有去江灘擺攤的課外活動。
這個6歲的孩子,被媽媽安排的一天活動,可以從早上9點,滿滿當當參加興趣班到深夜9點多,足足12個小時。
要知道,勞動法規定,每個成年人一天的工作時間是8小時,超出時間,應該算加班。
從這些課程和父母帶孩子的活動,我們不難看出,這個家長的焦慮,以及對孩子未來規劃的着力點。
有讓孩子體態優美的;有讓孩子跟上國際形勢的;有讓孩子提高思維的;有讓孩子培養情操的;甚至有讓孩子學會掙錢邏輯的。
真的,孩子能把每個興趣班都學成,家長都不用接着教,孩子都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了。
是不是太急於求成?
算不算揠苗助長?
有沒有問過孩子,願不願意上這麼多興趣班?
當採訪這個孩子的時候,她回答的是,不願意。
因為興趣班讓她喘不過氣,甚至因此不愛自己的父母,她覺得父母是壞人。
看到孩子和同齡人一起,但上培訓班的時候,滿臉憔悴毫無生氣,不知道父母心裏有沒有內疚過。
但我相信,父母可能會內疚一秒鐘,下一秒會更堅定自己的付出,雖然現在看起來殘酷,但物競天擇,只會讓孩子未來變得更好。
可父母或許沒想過,孩子的童年被毀掉有多簡單,只在父母給孩子安排的日程當中。
這讓我想起了田亮的一番話。
一個節目中,田亮和鄭希怡因為育兒的觀念,發生過爭論。
鄭希怡從自己當孩子的角度,認為當初被父母安排了許多興趣班,感覺自己的童年被毀掉。
她不會給孩子報太多興趣班。
而田亮則不同。
作為一個從跳水,算是一種興趣變成職業,從此飛黃騰達的奧運冠軍角度看。
他認為,孩子就是要多上興趣班。
否則,當孩子長大了,會因為別人會,而我不會不開心。
就像大學裏,許多沒有才藝的人,羨慕那些能彈能唱的同學一樣。
對於田亮和鄭希怡的爭論,網上也有很多網友有類似的疑惑。
有人專門發了個帖子,問出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孩子,從小學了很多東西,長大都平淡無奇。
可田亮卻可以功成名就?
這個問題,引申出興趣班對孩子到底有什麼意義?
其實,田亮如果看自己,那他找錯了參照物。他付出了許多,從興趣變成職業,更是踩着無數同齡人失敗的肩膀,一步步走到了奧運領獎台。
那些沒有能成為職業選手,但花了無數時間、精力、金錢的家庭和孩子呢?
他們的人生,誰來給個説法。
這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仔細看現在的興趣班,有位插畫師,從職業角度觀摩了一次美術課,發現現在興趣班裏教孩子畫畫的老師,要得是家長認可,而家長只是想孩子學一學,多一個可能。
並不真的想孩子從枯燥的興趣班裏,學出什麼成績。一旦孩子不開心,就不送來學習了。
在孩子能掌握的層面,孩子其實學不到真材實料,只不過家長和老師,一起演了一出孩子很努力的戲劇而已。
這種興趣班,報10個、100個,又能給孩子帶來什麼質變呢?
想要孩子真的能把興趣變成人生價值,只有兩個步驟。
第一,讓孩子廣泛涉獵
不要讓孩子上來就報很多興趣班,而是讓孩子先了解,各種班都試着看,涉獵的多了,找到自己能坐得住的那一個。
第二,讓孩子專注於自己的選擇
當孩子找到自己願意付出的培訓班,就讓孩子堅持下去,無論是跳舞、彈琴或是其他。不要讓孩子輕易放棄,也不給孩子多增加負擔,讓孩子專注於此,直到學到這興趣的極致。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某一個領域,獲得營養,滋養自己的未來。
你覺得孩子的興趣班,應不應該報,報幾個合適?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想了解更多備孕、新生兒護理、早教、育兒、教育等知識,快來關注【蔓德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