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諾曼底登陸戰中,盟軍官兵傷亡了多達10000人,而他們的敵人是尚未完成的德軍諾曼底防線和駐守在防線上的德軍。德軍是如何經營這條令盟軍付出慘重代價的半成品防線的呢?這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一、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壘

1940年,法西斯德國擊潰了昔日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而後通過扶持威脅法國和軍事控制,達成了控制法國全境的目的。但希特勒在佔領法國之後仍然覺得不安心,他覺得30年代波蘭是德國的心腹大患,可消滅了波蘭,法國又成了德國的心腹大患。消滅了法國,英國又成了德國的心腹大患。希特勒覺得自己好像想明白了點什麼,似乎不消滅英國就無法解除德國的外部威脅。可是德國海軍堪稱打誕生以來就是個悲劇,比隔壁俄國人那慘劇的海軍也就強的有限,自然是打不過英國海軍的。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既然打不贏英國皇家海軍,那麼就只能防止英國偷襲,甚至反攻法國本土了,於是希特勒下令由託德領導他的託德組織,修建大西洋防線。一期批覆經費高達37億德國馬克,這筆鉅款雖然在整個二戰德國的軍費總並不算高,但已經相當於德國39年軍備經費的1/5。託德曾經在1933年領導過齊格菲防線的修建工程,這條依託眾多永備工事與野戰工事交替組合而成的防線固若金湯,令希特勒非常滿意。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託德修建的齊格菲防線是在一戰德國防線基礎上翻新擴建的,工程進度一直比較緩慢。在德國吞併捷克和消滅波蘭之後,兩國的大量軍備物資被託德運送回國,用於修建齊格菲防線,因此希特勒調撥的經費和物資僅僅只使用了大約1/3,其餘物資則被託德囤積起來以後用於其他工程使用。而託德在修建大西洋壁壘時,根據以往的經驗選擇了就地徵發法國軍備物資,並繼續從波蘭運送其他軍備物資到法國,但這並不影響工程質量,影響工程質量的是他的施工隊伍裏使用了大量俘虜,磨洋工,偷工減料在所難免。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根據德國軍事工程部門的設計,大西洋壁壘全場2700多公里,平均每個大防區裏至少需要200到250座鋼筋混凝土永備工事。而這些設備工事根據厚度的不同,都夾帶有不同數量的30毫米裝甲鋼來加強防禦。另一方面,沿海地區灘頭都被部署了各種各樣的障礙物和雷場,防止英軍登陸。

二、隆美爾走馬上任

在不列顛空戰失敗以後,大西洋壁壘就成為了納粹德國與英國交戰的最前線。1942年3月,英軍成功對諾曼底實施了一次空襲,成功摧毀了位於諾曼底的船塢和抽水機。希特勒認為英軍隨時都有可能反攻,於是下令託德組織加速大西洋壁壘的工程進度。為了迎擊英軍的攻擊,希特勒還增派了15個師加強駐法德軍的戰鬥力。但由於東線戰爭吃緊,所以大量軍需物資都被送去了東線,依靠託德留下的物資和從法國就地徵發的物資,根本無法滿足工程需求。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於是希特勒下令,把物資集中起來修建主要港口的防禦。而希特勒認定盟軍很可能會進攻瑟堡,魯昂,敦刻爾克,加萊等幾座主要的港口城市,所以大量物資被集中在了這些地區,這個命令在資源與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是非常現實的。希特勒更認為上諾曼底和加萊地區是最容易被登陸的地方,因為英軍曾經進攻過上諾曼底的迪耶普港,所以其餘物資主要被用於修建上諾曼底到加萊地段的防線。結果下諾曼底就成了防禦真空區,缺乏足夠的防禦工事,工程進度也一直拖拖拉拉。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為了確保法國防線的安全,希特勒在1944年初派遣自己的心腹愛將,德國陸軍元帥艾爾温·隆美爾,監督並管理大西洋壁壘法國段的建設和防禦工作。隆美爾上任之後市場了一圈施工現場,頓時感到了一陣頭疼。雖然沿着法國北部海岸線修建連綿的防線有些不太實際,但在希特勒的胡亂干涉下,防線堪稱千瘡百孔,如果盟軍真的發動反擊,德軍只能把手頭稀缺的兵力統統拉出去填補缺口,那就真成了添油戰術,擎等着被人暴揍了。

三、造成盟軍傷亡近一萬人的諾曼底防線

在隆美爾的帶領下,德國施工隊伍和德軍試圖填補那些防禦缺口,其中就包括了下諾曼底,也就是盟軍在44年反攻的主要方向。隆美爾不但恢復了原計劃鋪設的數千公里鐵絲網的計劃,還優化了沿着海岸線挖掘野戰壕溝和交通壕的構想。以他手裏稀缺的資源是不太可能完成貫穿整個法國海岸線的壕溝了,所以只需要在適合大規模部隊登陸的地段進行重點建設,在其他地段安置警戒哨即可。盟軍也不可能反其道而行,畢竟登陸部隊如果打添油戰術,那一樣是擎等着被人暴揍。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在隆美爾的帶領下,諾曼底灘頭部署了大量的木樁障礙物,以防止盟軍登陸艇和坦克登上灘頭。除了木樁還有一些金屬製成的反坦克障礙物,這些東西支楞巴翹,比木樁更加堅固,可以起到阻擋登陸艇和坦克的作用。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隆美爾還鋪設了一些灘頭雷場,但事實上大部分地雷最終要麼是因為防水密封性的問題受潮失靈,要麼就是在“霸王行動”中被盟軍的壓制火力清理掉了,並沒有發揮設想中的作用。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比較有趣的是德軍在灘頭和後方開闊地埋設了另一種地雷,它們被稱為雷樁,其中包括了是一種磁感應地雷,只要滑翔機或者登陸艇靠近就會引爆。這種雷大多被綁在了木樁上,防止受潮失靈。當然,這些防雷樁大多也沒有完成它們的使命,只有很少數成功摧毀了盟軍滑翔機或者登陸艇。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諾曼底防線上最常見的武器就是德國的MG34和MG42機槍了,這些機槍既可以壓制登陸灘頭的步兵,也可以用於攻擊低空飛行的盟軍飛機。造成大量盟軍士兵傷亡的也就是這些德軍機槍,不過這些武器大多被安置在野戰工事中,在第一輪的炮火打擊下有不少被炸掉了。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這是德軍在諾曼底的塹壕工事,主要作用是掩護步兵相對安全的從一個火力點向另一個國力點轉移,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作為塹壕抵禦盟軍步兵的進攻。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照片中的是諾曼底灘頭的反坦克炮壘,德軍通常會把37毫米反坦克炮,50毫米反坦克炮,75毫米反坦克炮安置其中。可以看得出它敞開的頂部無法提供任何有效的保護,甚至可以想象當灘頭遭遇盟軍火力覆蓋時,這些跑壘的下場是什麼樣的。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這就是影片中德軍的碉堡了,實際上它是一座小型堡壘,平時可以用作觀察哨,戰時就是堅固的火力支點。它非常堅固,採用了鋼筋混凝土夾裝甲鋼的設計,同時為了對付盟軍的航空偵查,一些堡壘被偽裝成了民用建築。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根據隆美爾的計劃,諾曼底防線上至少需要裝15門210毫米要塞炮和280毫米要塞炮。但實際上直到盟軍登陸諾曼底時,德軍在這裏僅僅只修建完成了4座210毫米要塞炮。它的保護定厚頂12英尺,要塞牆壁與有10英尺厚,最大射界可以達到120°。雖然看起來非常強大,但實際上直到戰時它的後勤系統與沒有建立起來,士兵們只能使用手推車運送重達約130公斤的炮彈,而要塞裏也沒有起重機來吊裝炮彈。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而且由於很多勞工是從波蘭,南斯拉夫和蘇聯抓來的戰俘,他們在施工時難免會偷工減料或者就地取材,比如使用沙灘附近的沙子來攪拌混凝土,因此這幾門要塞強度相比美國甚至是蘇聯戰前經營的要塞都要略微差一點。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諾曼底防線就是由大約200座上述工事構成的,包括要塞炮,鋼筋混凝土堡壘,37毫米,75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炮壘,小型碉堡和野戰碉堡。這些工事在諾曼底之戰中給盟軍造成了多達約1萬人的傷亡,但也因為防線並沒有完成建設,所以盟軍很快就攻破了德軍的防禦,而後把那個將多達32萬官兵,5萬輛車輛送上了諾曼底。

結語

可以説德國沒有足夠的物資來修建希特勒理想中的大西洋防線,是一件非常值得慶幸的事情,不然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可能就要延後了。

參考文獻:

《大西洋防線:諾曼底》

《諾曼底半島的防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39 字。

轉載請註明: 隆美爾的諾曼底防線,只有二百座工事,卻令盟軍傷亡10000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