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漢末三國時代的事情的事情,我們都耳熟能詳。這呢受益於三國演義的小説以及後面的電視劇。説起三國時代,雖然是如同小説中説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呢如果不是有心人搗亂,諾大的漢王朝還是不會瓦解的。
那麼誰搗亂呢?最著名的就是十常侍亂政,接着董卓飛揚跋扈,擾亂朝綱。再接着就是王允處理不當,引起董卓部將進攻長安,最後使得漢王朝徹底吹燈拔蠟玩完了。
要論起誰對漢王朝傷害最大但卻被後人忽視?筆者以為王允。為什麼呢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這個道理,他本來是想安撫朝政,但是最後適得其反,直接使朝廷門面毀壞無遺。
這就像一個人,第一個刺了一刀之後,一堆人接二連三的去補刀。都想從上面摟一塊肉來,不死才怪。實際上看上,最後給漢王朝臨門一腳的是魏王曹丕。但是這個時候,所謂的漢王朝已經只是一個名號,國內鼎足三立,誰的拳頭大誰説了算幾十年了。
要説起董卓,所有人的反應就是大奸臣,禍亂朝綱的人,事實上,筆者以為,確實是這樣,志大才疏,貪心不足蛇吞象,缺乏必要的能力就異想天開。最後死的不明不白,後面的人生就是自取滅亡的過程。
董卓憑藉涼州的軍隊,在洛陽橫行無忌,目空一切,就是山東諸侯聯軍都不能撼動他,最後也僅僅是迫使他遷都長安,這裏離他老巢更加的近。如此的實力,為什麼突然被啥呢?落得個暴屍街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這是司徒王允的好主意!
眾所周知,的事情那就是王司徒巧使美人計,成功的離間了董卓和他的義子呂布的關係,利用商朝的機會刺殺董卓。按道理,董卓除掉了,那麼漢王朝應該可以中興了!為啥還加速瓦解了呢?
答案是王允這位司徒大人處理失當,書生意氣太重。在他利用反間計除掉董卓以後,面對如何處置董卓部將已經涼州兵馬,多次反覆無常,處理失當,最終逼迫涼州軍中最有影響和實力的將領是李傕和郭汜帶兵進攻長安。
朝內又因為王允開始居功自傲,與其他大臣開始失和,遭到其他大臣的抵制。面對呂布,王允又是僅僅當成一個簡單武士,也引發呂布的怨恨,果然,朝廷兵馬不堪一擊,涼州兵很快攻破長安,呂布逃跑,王允被夷滅三族。
王允一死,那麼漢王朝也就跟着沒了,之後的都是苟延殘喘而已。為什麼這麼説?有兩個原因。
第一,如果王允處理得當,好好安撫涼州的兵馬,將他們赦免甚至重用,那麼他們就不會反叛,畢竟董卓一死,羣龍無首,好好安撫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王允書生意氣太重,嫉惡如仇,非要將他們一網打盡,結果橫豎都是一死,用陳勝的話就是:“逃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那為什麼不來票打的?萬一鹹魚翻身呢?果然,大事做成了,揚眉吐氣的主宰朝政。
第二呢,李傕和郭汜什麼玩意?對於當時世家大族來説簡直就是草莽武夫而已,卻能冠冕堂皇的主宰中央樞機,其他諸侯州牧一看自己都是名門出身,竟然被一個武夫操弄,那怎麼行?學唄,漢王朝的土地人人有份,雖然李傕和郭汜運氣好可以攻佔長安,我們忍了,其他的地方你管不了,比拳頭大小還不會?
就這麼,三四年互相攻打,皇帝也沒人管了。既然皇帝沒人管了,漢王朝也就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