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四十萬冤魂,真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而死?

文/王凱迪

紙上談兵的名將之子趙括,在史家的春秋筆法之下已經成為了葬送40萬趙軍的罪魁禍首,遭到歷來民眾的口誅筆伐。然而,當我們重新審視當時趙國的局面,發現這場戰略決戰遠遠不是趙括一個人可以背鍋的。

長平之戰四十萬冤魂,真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而死?

圖/長平之戰遺址

01.上黨歸趙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地區),佔領太行陘要塞,把韓國佔領的上黨郡(主要是沁水流域)與河南中西部韓國腹地的聯繫完全截斷。

韓桓惠王十分驚恐,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此時的韓國的舉動雖然是割肉飼虎,但也是無奈之舉。沒有韓國本土援助的上黨17城如果單獨抗秦,淪陷只是時間問題,韓國君臣當然不可能站在大局角度上考慮“抱薪救火”的壞處,更不可能想着為六國多消耗一些秦國的兵力。

長平之戰四十萬冤魂,真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而死?

圖/上黨高原地形

然而,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了趙國。趙國欣然應允,這不是表明趙國君臣貪圖土地,而是相比韓國而言更具有戰略前瞻性,他們想着不是在秦國大軍開來之時被動反應,而是選擇在秦國兵勢擴張成為必然之時主動拓寬自己的戰略空間。然而,計策是高明的,而現實是殘酷的。

02.軍勢縱橫

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韓國上黨郡接收土地。此時可以看出趙國在之前已經佔據了東部的晉城盆地與長治盆地,現在如果將西部山地區域的韓國上黨郡收入囊中,基本上完成了對整個晉東南的佔領,完全可以依靠太嶽山與中條山一帶的有利地形對秦國人展開防禦。

長平之戰四十萬冤魂,真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而死?

圖/長平之戰

然而,平原君趙勝的接受工作明顯出現了問題,趙國人也沒有在西部山地有效的進行防禦,反而是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這種將大軍駐紮在盆地而不據險而守的戰略行動着實是一種戰略主動而戰術被動的做飯。

於是,韓國的上黨郡的戰略目標根本沒有實現。《史記·秦本紀》記載:四十七年(上黨歸趙之後的第二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韓)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秦軍一口吃掉西部的山地之後,馬上就確立了對長平所在晉城盆地的俯衝優勢,趙國大軍馬上陷入了巨大的被動之中。

長平之戰四十萬冤魂,真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而死?

圖/趙軍本應該扼守的太嶽山

03.必敗之局

秦軍在佔領韓國上黨之後馬上就東下長平,與趙國在晉城盆地展開戰鬥。公元前260年的一年裏,趙國從春天到秋天先後,被斬殺四個都尉、一個裨將,連續丟失了二樟城和光狼城兩個丹水西岸的重要城市,最後連丹水西岸的壁壘也被秦軍攻佔,只能退回丹水以東堅守,並在北面的山嶺中修建營寨進行抵抗。這樣失敗的戰績確實在廉頗老將的帶領下一手造成的,可見秦軍佔據地利之後的恐怖戰鬥力。

長平之戰四十萬冤魂,真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而死?

戰場內外,趙國的局勢都不樂觀,趙國想要支援長平戰場只能依靠太行山中的滏口陘來進行後勤補給,而秦國卻可以通過韓國上黨郡與河內郡兩個方向來支援戰場。況且,比起綜合國力來,趙國終究比不了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所以,趙國人能夠選擇的只有三條路,一是被秦國活活拖垮,二是全面放棄上黨高原,讓秦國人可以跟着自己撤軍的腳步一路跟到邯鄲城下,第三就是奮力一搏與秦軍決戰。

長平之戰四十萬冤魂,真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而死?

圖/長平之戰

於是趙國換上了趙括,毅然選擇了第三個戰略,而秦國則安排上了武安君白起。之後的故事就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趙括率軍冒進脱離營寨,最終在丹水東岸被秦軍的主力與兩翼奇兵保衞並阻斷了糧道,一場場修羅地獄般的圍殲與反突圍之戰中,趙括倒下了,趙軍被坑盡。這是一首無言的悲歌,趙國人猜對了開頭,卻猜不透結尾。

參考文獻:1.戰國策

2.資治通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0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平之戰四十萬冤魂,真是因為趙括紙上談兵而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