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的人生課程導師

由 公冶爾藍 發佈於 經典

20多年前,張建新曾留學於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圖為張建新近照。

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學習各種“課程”,而真正影響自己、在重要“課程”上引領一個人的人生導師則屈指可數。導師戈爾德施米德先生就是我人生課程中最重要的導師之一。

1997年,我帶着無限憧憬登上前往瑞士的飛機,希望學有所成,回報祖國。留學回國20多年後的今天,翻看泛黃的日記,時光帶走了青春,卻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今天回看,留學期間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專業知識的“求知”方面,而是在“做人”“做事”等個人素質提升方面。當時任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心理學博士戈爾德施米德教授對我剖璞取玉般的教育,給我補上了人生重要的課程。

金秋十月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導師叫我到辦公室彙報相關研究問卷。一進門,我就感覺氣氛不對。他一言不發,面無表情。

我小心翼翼地問:“教授,開始講嗎?”他揮揮手以示同意。

我也不敢坐下,就開始講起來。我講一個問題就停一停,因為按平常的習慣,他都要提問,今天怎麼一言不發?我緊張地、結結巴巴地講着,不時求救似地看着導師。最後我只好問:“教授,您認為怎麼樣?”他不回答。“還需要加入什麼內容……”他還是不回答。最後我小聲説了一句:“木頭人似的!”

“對!‘木頭人’説得對!”導師大聲説。我摸不着頭腦地看着他。他微笑着説:“也許有點誇張,但剛才我扮演的角色是你——建新。”我大吃一驚——我會是這樣的人嗎?細細一想,由於怕講法語出錯、擔心看法不正確,我的確很少發表見解。

他説,如果你聽不懂,應該説:“對不起,請再説一遍。”這表明你對對方的話題感興趣。“你是外國人,法語表達再差,無人會笑話你。只有多聽敢講,法語才有可能進步。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們歡迎各種觀點。”

從小遵循“沉默是金”的信條,我幾十年來一直以自己的謙虛好學、寡言少語的實幹精神而自豪。不料,這樣的信念遇到了挑戰。我也明白了導師幾乎每次都要問“你個人認為這怎麼樣”的良苦用心,就是為了培養我獨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師提倡在學術上不能簡單地接受他人觀點,要本着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和探索的思維方式做研究。

兩個多月後,導師宣佈1月5日要進行考試,那時距離考試只有45天的時間。先不説這門課程有許多專業術語,這可是一本280頁厚的法語書,我的水平不可能通過。

導師似乎早就料到我的反應,只是説:“憑你這兩個多月的表現和進步,我認為完全能夠參加考試。當然,如果你不願意接受壓力和挑戰,可以不參加考試,也就拿不到畢業證了。”隨後,導師講到管理學上的洛克定律:目標不能太容易就能達到,也不能高到永遠也碰不着,“跳一跳,夠得着”最好。

是的,我沒有退路,只有“跳一跳”拼命往前走。不分白天黑夜、不分週末還是放假地啃這本書。緊張得嘴巴上冒出了火泡,導師微笑着給我一支特效藥膏。有時真想躺倒不幹了,但一看到年近60的導師,那麼刻苦、認真地學習他的第9門外語——中文,我又受到了鼓舞。

終於,考試成績公佈了,我通過了!從那以後,我知道自己是有潛力的,只要有決心、有信心,可以做到貌似根本不可能的事。

導師一直鼓勵我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寫論文時,我問他用哪種理論更合適,他鼓勵我嘗試不同的理論,並且討論各個理論的適用範圍以及使用侷限。

留學歲月飛逝而過,在導師的言傳身教下,我終於克服語言、文化衝擊等障礙,按期完成了學業,獲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

瑞士這段留學經歷,對我的人生道路、學術走向、世界觀、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我一生中最關鍵的成長過程,更是一個新的成長起點。

20多年過去了,我已經失去導師的聯繫方式,但他對我的培育、教導和影響,讓我受益終身!

(作者曾留學於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