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中國古代的外交家,比較聚堆的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歷史背景來決定的。

蘇秦和張儀無疑是當時最耀眼的雙子星座了,他們二人在諸侯國之間連橫合縱,四處遊説,簡直把各諸侯國當成了他們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試驗場。

另外還有一個藺相如,如果按當時的影響力來説,他不如蘇秦和張儀取得的輝煌成就,但因為有司馬遷的妙筆生花,藺相如“完璧歸趙”等一系列精彩紛呈的表現,也讓讀者大飽眼福。

我們還要承認一個事實,在歷史的長河中,由於是由男權來主導的社會,所以這些外交場合都是男人的表演場,根本沒有女人什麼事情。

這個社會多少代以來不知埋沒了多少才女。這是歷史的悲哀呢,還是做女性的悲哀?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但是到了漢朝,在漢武帝朝,竟橫空出世了一位女外交家,這個人就是馮嫽。不得不承認,這是歷史的特例。

由於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正史中沒有給她單獨列傳。但能把她的事蹟寫入到正史當中,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了:

“初,楚公主侍者馮嫽能史書,習事,嘗持漢節為公主使。行嘗賜於城郭諸國,敬信之,號曰馮夫人。”(《漢書·西域傳》)

史書中雖只寥寥數語,但把馮嫽的才能和她的尊貴地位交待的這麼清楚,為廣大婦女爭得了榮譽,成為婦女的驕傲。

公元前101年,張騫出於國家戰略的考慮,上書給漢武帝。請求允許漢朝與烏孫國和親,這樣兩家聯合起來和匈奴相抗衡,勢力要強大得多。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漢武帝認為此法可行,就派楚王孫女劉解憂,也就史稱的解憂公主和親烏孫國,而解憂公主的陪嫁品當中,就有一位名叫馮嫽的侍女。

解憂公主最後嫁於烏孫國的王孫後,就在那裏紮根下來。

烏孫國的右大將,他見每天侍奉公主的這個侍女,也是個多才多藝的才女,而且人又長的漂亮,十分心儀,遂向國王請求,要娶她為妻。

馮嫽本來就是一個地位低下的仕女,現在有將軍求親,也算是攀高枝了。

但馮嫽同意這樁婚姻,並不僅僅基於個人生活的考慮,她覺得能嫁與右大將,將更加有利於漢朝和烏孫國的友好,就答應了他的請求。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光陰荏苒,潮起潮落。轉眼到了漢宣帝執政之際,烏孫國的老國王去世,朝廷本來準備讓劉解憂之子元貴靡繼承王位,不料原國王的匈奴夫人生的兒子,北山大將烏就屠發動了政變,自立為王。

烏就屠本來和匈奴有親戚關係,他這一政變,漢與烏孫聯合對抗匈奴的聯盟必將破裂。漢朝廷得到消息,急令破羌將軍辛武賢率領一萬五千兵馬進駐敦煌,準備討伐烏就屠。

西域的都護鄭吉看到漢軍道遠而來,已經人困馬乏,如果發生戰事勝負難料,遂給朝廷提建議,派使者與烏就屠談判,勸其讓位。

漢朝負責管理西域的長官西域都護鄭吉,熟悉烏孫的情況,知道馮嫽的丈夫右大將與烏就屠關係很好,他非常瞭解馮嫽的才幹,便請她親自前去勸説烏就屠。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馮嫽為了維護漢與烏孫的團結,不惜以身試險,親至北山面見烏就屠,向他曉之以理,陳説利害。

她見到烏就屠,直接開門見山地説:“將軍奪了王位,似是可喜,然喜中不可無憂。如今漢朝大軍已至敦煌,將軍區區兵力,豈不是以羊羣搏猛虎?” 

烏就屠聽了甚為惶恐,沉吟不語。馮嫽曉之以理:“漢與烏孫親如一家,若兩國開戰,百姓遭殃,將軍也必身敗名裂,望三思而行。”

烏就屠自知遠不是漢軍對手,最終讓步説:“願聽夫人勸告,讓位於元貴靡,但求漢朝給個封號。”

馮嫽爽快答應,並又悉心勸慰一番。

就這樣,烏孫國一場叛亂,由於馮嫽的陳説厲害,加上漢朝大軍的威懾和國內人民的反對,最後消弭於無形之中。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漢宣帝執政後,對馮嫽是隻聞其名未見其人。聽説烏孫國這場變故後,才知道為朝廷做出如此重大貢獻的,竟是一位女士,於是便徵召馮嫽萬里入朝,要向她當面瞭解烏孫的情況。

馮嫽回到闊別四十年的故都長安時,宣帝令文武百官在城郊迎接。京畿百姓聞訊,不期而集,爭睹女使者的風采,人山人海,道路堵塞。

馮嫽到達長安的當日就受到漢宣帝的召見,她向皇帝奏告了勸導烏就屠經過,建議給予封號以安其心。宣帝盛讚其遠見卓識,欣然採納,並封她為正使,竺次、甘延壽為副使,再次出使烏孫。

就這樣,由女性作為正式的國家代表持節出使,馮嫽取得了一項前無古人的成就。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又過了多年,公元前 51 年,解憂公主的兩個兒子先後去世,在西域已渡過了五十年歲月的公主非常思念故土,於是,她給皇帝上書説:“願得歸骸骨,葬在漢地。”

漢宣帝憐惜公主為國家做出的犧牲和貢獻,派人將公主迎回了漢朝,馮嫽也跟隨公主一起回到了故土,這時的公主已經年逾七十,和她情同姐妹的馮嫽也垂垂老矣。

兩年之後,解憂病逝,以公主之儀安葬。

後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即帝位,史稱漢元帝。這時烏孫的局勢再次動盪起來,馮嫽為了國家大計考慮,給皇帝上書,請求重返烏孫國。

元帝考慮到西域的安全,不忍心讓一位七十多歲高齡的老婦人再次出使。但看到馮嫽情真意切,一片赤城,只好滿足了她的願望。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公元前48年,老態龍鍾的馮嫽,又精神抖擻地第三次走上了“絲綢之路”。

她在一百多名漢軍官兵的護送下,又重返烏孫。烏孫的臣民聽説她回來了,許多人騎馬跑出幾百裏遠道相迎。

回到烏孫後,馮嫽以她的威望與才幹,遊説烏孫各方消釋嫌隙,精誠團結,幫助國王治國安民,烏孫得以國泰民安,漢與烏孫的友好關係也因此得以繼續。

馮嫽就是這樣為國為民,為大漢社稷,在荒僻的邊疆,耗盡了她的大半生心血,和烏孫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度過了她的有生之年。

清末文人蔡東藩曾作詩稱讚馮嫽:

錦車出使送迎忙, 專對長才屬女郎。

讀史漫誇蘇武節, 鬚眉巾幗並流芳。

參考資料:

《漢書》漢·班固

《前漢演義》清·蔡東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78 字。

轉載請註明: 巾幗女傑打破常規,當上漢朝女外交家,歷史上絕無僅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