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的衰落並非是晚清才開始的,準確的説是從明朝之後,清初便已開始了。明清皆有閉關鎖國的舉動,但是兩者卻大為不同。明朝的海禁只是針對百姓,自己跟中亞各國的關係都好着,甚至已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可到了清朝,統治者們將中國畫地為牢,誰也別想進,誰也別想出。不落後就怪了,到了後期便開始有個別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走上汲取西方文化改良中國的道路。
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割地賠款各種喪權辱國的事不斷,八股文中絕對不可能有應付這樣危局的辦法。所以有些人搞起了洋務運動,而有些人提出改進科舉,應該把科舉的名額分一部分給研究西方工藝技術科學的人。他們指責八股文窮老盡氣,也就是不適合現在的局面了,不過當時還沒有想到廢除 科舉一説。甲午中日海戰之後擔憂更為深刻,經營多年的北洋水師竟然敗給了小小日本,光是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 已經不夠了。
著名的公車上書事件爆發,指出八股文危害人才,但隨着戊戌變法失敗這一想法再次夭折。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北京淪陷,慈禧不得不帶着光緒西逃。此時他們意識到,科舉制度不適合了,1904年舉行中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1905年宣佈科舉廢除。在中國有着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就這樣廢除了,出於學習西方的思想廢除科舉 ,再次考試內容自然跟西方多多少少也有些關係。
可當時的讀書人尤其是窮鄉僻壤的讀書人,對這些新知識新文化如何清楚呢?他們不清楚,因此考試的時候總是奇奇怪怪 ,審題也頗有問題。一個學堂某一次考試時便出現了這樣一道考題,《項羽拿破崙論》。現代人乍一看思緒立馬就出來了,項羽,西楚霸王,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他也是著名的軍事家,一生征戰多次,在軍事指揮上他絕不會輸給劉邦。甚至於兵仙韓信都不一定有他的成績,曾經的項羽有過帶着三萬精兵大敗劉邦五十萬大軍的輝煌戰績。
一個讓韓信都忌憚的人,在中國的軍事史上自然佔有一席之地,哪怕他敗了。拿破崙,十九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軍事家,打贏過五十多場的大型戰役。在他統治期間,幾乎把整個歐洲納入囊中,創造過一系列的軍政奇蹟和輝煌成就。但他也敗了,經歷滑鐵盧後被流放,病逝在一個小島上。對於項羽,清朝的那些讀書人就算不是特別熟悉,但也不會不知道。可拿破崙就未必了,經歷閉關鎖國的清朝考生最初對歐洲歷史説得上是一竅不通。
所以拿到試卷時,他們是一頭霧水,搞不清這題是怎麼回事。交白卷不甘心,乾脆認為是考官寫錯字了,拿破崙其實是拿破輪。於是就此,這羣考生腦洞大開,有的人給史記做了補充,項羽之所以 “拿破輪”是因為他打到最後沒有武器,所以就拿破輪來打。答得最優秀的還是另一位,他大概是替項羽打抱不平,便有了這樣一篇奇文。
他的原文過長,在這裏只挑一段,如下:夫項羽,乃拔山蓋世之雄,豈有一破輪而不能拿乎?非不能也,實不必也。他的全文翻譯大概如下,項羽這樣的蓋世英雄,自然能拿起一個破輪,只是他沒必要拿。如果擋道,烏騅揚蹄不就能過去了,去拿不是多此一舉?而且他一個主帥,拿一個破輪不是有點丟臉,所以項羽不必拿破崙。
對了,這位考生最後還指出題目項羽拿破崙論有些不恰當,不恰當在拿破崙三個字。拿是白話俗字,而破的文言文應該寫作敝,侖則是完全錯了,跟輪並不通。表示自己也是想了很久,才知道先生的意思是敵軍的車輛被 項羽擊破,輪子跟車分開,沒車,所以只剩侖了。最後他還補上了一首打油詩,欣然應試入場來,命題離奇復怪哉。但願細流能容海,勿拋不才孫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