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成果“從1到10”的轉化路上,不少身在大學的教授有技術、有積累、有人脈,尚感十分吃力,相比之下,還在深造階段的研究生們更缺乏“啓動資本”。如果有人碰巧手裏有個項目,想試一試轉化,有機會嗎?上海大學材料專業博士生張佳星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眼下,他手握一項納米新材料改性技術,已取得相關專利,但僅靠自己的力量單打獨鬥,很難實現市場轉化。
最初,張佳星並未把創業想法告訴導師,而是孤軍奮戰。但去年,事情有了轉機。項目入駐環上大科技園後,通過平台的概念驗證和專業團隊評估,他得到了大力支持,最近已和南京鋼鐵、江蘇沙鋼集團、寶山鋼鐵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其實,在高校,像張佳星這樣的科創青年不少,雖然明知轉化路不好走,但仍躍躍欲試。如何守護更多創新“火種”?幫助更多青年人實現“從1到10”的夢想,需要闖過哪些關?
“第一關”就很難
是專心寫畢業論文,還是兼顧一下創業?讀博期間的張佳星困惑了。他所在的高分子材料實驗室課題組,主要從事生物醫藥方向的納米材料研發,在這裏,有不少“從0到1”的難題亟待攻克。但在科研外,張佳星還冒出了一個新想法:他想做油污分離環保新材料研發和應用推廣,以實現更高效、低成本的油污治理。
這兩份工作不在同一條賽道,從研究方向看相去甚遠。這種情況下,一名博士生要“分心”做轉化,導師的態度很重要。
顯然,“第一關”就很難。起初,張佳星不敢在實驗室裏幹“私活”,只得先專注手頭的研究、抓緊完成博士論文。到寒暑假時,他就擠出時間,自行前往崑山等地做市場調研,尋找環保技術轉化、落地的機會。“一個人的精力確實有限,加上創業本身存在很大風險。説實話,我也曾有些擔憂,做項目轉化會不會影響畢業。”張佳星坦言,要平衡好實驗室內外的研究,是很現實的問題。如果要從事轉化,他很希望得到導師支持。
培育更多“種子”長出“幼苗”
去年底,張佳星抱着試一試的想法入駐環上大科技園。沒想到好幾個困擾一下子都解決了。
入駐園區後,經過為期幾個月的概念驗證,他的項目被專業團隊評估為“潛力股”,並先後獲得兩筆、總計數十萬元的真金白銀支持。環上大科技園總經理李宇陽告訴記者,借鑑概念驗證的國際科創模式,該園區正探索建立相關平台,幫助更多新技術培育“種子”、長出“幼苗”。
同時,通過園區的牽線搭橋,張佳星的項目也找到了新的應用場景。今年春天,通過平台的資源加持,張佳星向七八家國內鋼鐵龍頭企業推介了自己的新材料技術專利,並與其中三四家企業的需求成功對接。更令他高興的是,導師在該項目的價值得到認可後,也同意他兼顧科研和創業,支持他正大光明地利用實驗室條件,進行產業所需的技術攻關。
從一度迷茫到豁然開朗,對張佳星而言,整件事的轉機,恰在於一次“牽線”: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有機會接觸、並順利進駐大學科技園。
“大學科技園與大學是近鄰,到底該如何助力更多師生走好科研轉化路?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求解的問題。”上海大學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志浩説,在大學,不少年輕的科研人員要投身科技成果轉化,絕大多數時候都需要匹配專業的“合夥人”。
以張佳星的項目為例。這項脱胎於實驗室、未經市場驗證的新技術,究竟有沒有市場價值?如何找到應用場景?又能和哪些產業的需求匹配,具體和企業的哪些人對接?最初,僅憑本人一腔熱情,所謂的“轉化”只能是走到哪裏算哪裏。當環上大科技園成為創業“合夥人”後,在多位項目經理、投資人和產業導師的幫助下,張佳星一路完成了項目的市場評測、概念驗證、競品分析、創辦企業等全週期環節。
對教授和學生項目一視同仁
隨着張佳星的故事在環上大科技園傳開,更多業內人士開始思考:對青年學生來説,畢業後進入高校或科研機構繼續投身“從0到1”基礎科研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學生將選擇就業市場,進入產業界工作,甚至轉向和所學專業不相干的工作。
“通過科創項目,幫助更多青年學子提前起步,接觸、瞭解產業和市場對新科技的需求和痛點,這對他們今後無論創業還是就業,都有積極影響。”在潘志浩看來,比起一般的科創園區,大學科技園的優勢就在於,既擁有實驗室裏的前沿科技成果和大量有理想的青年人才,又同時匯聚各大產業資源。
“目前,我們對教授和學生的科創項目一視同仁。”李宇陽告訴記者,環上大科技園對所有入駐項目提供最長半年的全方位支持。在這裏,最大的部門是諮詢部門,團隊成員來自國家實驗室、政府機關、基金公司、高新技術企業等,為師生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建議和全鏈條服務,補齊他們在商業化方面的短板和欠缺。
在環上大科技園0號基地的地下一層,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三四十個免費工位幾乎座無虛席,園區的辦公室也已全部租滿。在這裏,一批來自大學的科創團隊和初創企業已經入駐,其中不少都是由青年科研人員主導或技術入股。
李宇陽也在思考:鼓勵更多大學裏的青年人才加入“從1到10”的創新,需要更多社會資源加入,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如果能讓更多有實力也有熱情的年輕學子發揮專業所長,無疑將是一場雙贏。”
作者:儲舒婷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