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不行,是因為他父母,藺相如,對手都這麼認為,後來的長平之戰送掉40萬大軍不過印證了這些人的看法而已。而歷史發明家們卻認為大家覺得趙括不行,就是因為長平之戰,屬於以成敗論英雄,其實完全是倒因為果。
比誰對國家危害大不是這麼比的,要看上面給他們什麼任務啊。趙括一上任領到的就是長平之戰的任務,而且還是在趙王要求速決的情況下帶了指標上任的,而且又不是他自己毛遂自薦的。馬謖領到的任務就是守街亭,你讓他和諸葛丞相交換一下,你看是不是危害就大了?
有一條不能忽略:諸葛亮任馬謖守街亭,並不能算佈置了個特別難以完成的任務,只是正常的留個作業而已,諸葛亮自己也沒想到馬謖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還搞出這麼大的問題;趙王用趙括打的長平之戰,基本上所有人都知道會輸,這不取決於趙括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是這場仗本身確實難打,趙王是佈置了一個超綱的題目給趙括,趙括打不贏這件事本身不丟人,當然輸的過程挺丟人就是了。
馬謖除了失街亭之外,還違亮節度,不聽諸葛亮的話,結果輸了當然是自己承擔責任。趙括是打輸了長平之戰,但整體來説他是執行了趙王的意志的,輸了責任並不能全算在他頭上。趙括不可能毫無實際經驗,那時候是講究將門世家的,打仗的手藝是家傳;趙括極大可能是跟他爹常年操持大軍,有過顯著戰功的,否則趙王腦袋坑了敢以半國相托?太史公春秋筆法又不是一次兩次,腦補誇大以成文很正常。
在長平之戰錢趙括就多次跟隨趙奢統軍,在趙燕、趙齊的多次戰鬥中都有過高光表現,提出過關鍵建議。更何況長平之戰時的趙王趙惠文王並不是一個昏主,趙括換廉頗是整個趙國朝堂多次研究過的結果,就連廉頗本人在接到命令後都沒有表示反對。雖説是秦國散佈謠言,但這種拙劣的表演不可能欺騙全部的趙國朝堂,這和回來王翦收買郭開間殺李牧是有本質區別的。最後,在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白起本人也表示趙括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
首先,趙括就是貿然出擊,所以軍隊被圍,糧草被斷,這些基本的工作他事先沒做過調查,也沒有任何預測。廉頗寧肯抗命也不出擊,因為廉頗心裏沒底。其次,你説趙括有可能突圍,那是你的猜測,做不得憑證。最後,被圍不亂,是他的前任訓練的好,軍隊的訓練是個長期的工作,比如唐朝名將高仙芝哥舒翰,率領20萬未經訓練的士兵就打不過數萬叛軍。
再比如明末孫傳庭,率領新練的軍隊對抗李自成,全軍覆沒,而在這之前他可從來沒怕過李自成。戚繼光也是自己訓練士兵,並且到哪裏都要帶着自己的兵。戰前搞好情報,這是將領最基本的任務,趙括對敵人的動向一無所知,這還不能説明問題嗎?戰前不搞情報,貿然全軍突擊,而且對地形不做研究,直接讓人家少數人馬給包圍了,兵書都説十倍兵力才圍殲,他可好,同等兵力被圍殲。菜雞能犯的錯誤他都犯了,這不是我想當然的結論,而是兩千年來的結論,兩千年來沒有任何軍事家説他有任何可取之處。
趙括是直接繼承前任統帥留下來的指揮體系的,而不是自己再重新建立指揮體系,並不能説明趙括的統帥能力更強,同樣要主動進攻確實是趙國高層的共識,但趙括這樣什麼準備都不做,敵人一退就直接全軍一波莽出去的操作只能説明他的軍事素養真的不如馬謖,更不要講趙括他被圍了好久才反應過來自己要突圍,這種反應速度真的讓人無語。
冒險賭一把≠直接一波莽出去什麼後手都不留,進攻的方法有很多,趙括卻直接選擇了最糟糕的一種,打出了理論能打出來的最差的戰績,另外你以為秦國的情況就好嗎?勞師遠征客場作戰,秦國的後勤情況不樂觀的記載有的是。
趙括並不無腦,是趙國堅持不下去了,必須要全面進攻,打仗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後勤是極為重要的一環,之所以換掉廉頗是趙王感覺後勤已經支持不下去了,然而廉頗堅持不進攻,詳細可以參考白人屠,也是堅持不進攻。趙國輸是因為趙國君王堅持不下去,奸人誣陷只是客觀原因。趙括絕對比馬謖強。當然馬謖和他一樣敗在後勤上。
馬謖面對的是張郃,雖是魏國五子良將但在三國時期也不能算是第一梯隊的人,趙括面對的是白起,戰國獨一檔的存在,而且,趙括被圍一月由於,斷糧斷水,士兵未發生譁變,而馬謖卻發生譁變了,再者,中計這事咱們是馬後炮了,他爹當年也是這麼追着秦軍一路打贏的,這可能是給了趙括信心吧。這兩個人要是硬要比的話比較有意思,他倆都被圍困過,馬謖沒有水源,趙括更沒有,馬謖居高臨下,趙括是被居高臨下,馬謖是率先上山安營紮寨完畢了,趙括是就打到那了現安扎的,結果是馬謖仗沒打完就跑了,趙括帶頭衝鋒被流矢打死。
不要説什麼40多天沒啥好吹的,彈盡糧絕能40多天不亂古之少有,更何況趙國根本支援不到,蜀軍挺兩天支援就能來,40多天沒啥好吹的也沒見馬謖守住一天啊。諸葛亮自己就是參謀出身的,因為劉備關羽這些能獨自帶領大軍的人都死了,才趕鴨子上架帶兵出征的,所以他覺得馬謖也能做到。然而諸葛亮有個親自練兵的過程,而馬謖沒有,所以馬謖根本沒有能夠號令軍隊死戰的威望。因為缺了這個威望,所以馬謖不敢在平地和張郃交戰。至於馬謖逃跑,我估計是缺水幾天後根本沒法號令軍隊了,不然他完全可以像王平一樣收攏敗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