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圍攻柏林前的最後彩排:一場在“歐洲之心”上演的血腥圍城戰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經典

在經歷了1943年一系列重大戰役之後,妄圖侵吞蘇聯的德軍元氣大傷。尤其是哈爾科夫系列戰役的最後一戰——庫爾斯克會戰——更是為德軍在東線的戰略進攻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句號;至此,德軍基本上喪失了繼續發動戰略攻勢的能力,懊惱不已的希特勒也不得不要求德軍轉入戰略防禦。


開赴前線的蘇軍

毫無疑問,德軍的慘敗便意味蘇軍的勝利。逐漸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的蘇聯為了把納粹侵略者徹底趕出國境線,蘇軍高層以特利安達菲洛夫的“大縱深作戰”理論為指導思想果斷地提出了針對德軍殘部發動戰略總攻的計劃:即從1944年初開始,在南北方向連接黑海和巴倫支海近4500公里的漫長戰線上,分階段對德軍及僕從國軍隊實施殲滅性戰略打擊,史稱“十次突擊”。

1944年中下旬,蘇軍發起了十次打擊中的第八次,目標則瞄準了波羅的海沿岸。最終,通過兩個多月的艱苦激戰,蘇軍成功地解放了除庫爾蘭半島以外的絕大部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這裏需要注意的是,波羅的海沿岸不僅是納粹德國連通北歐的重要橋頭堡、扼守東普魯士的前沿基地,而且還是他們重要的糧食來源地;由此可見,波羅的海沿岸失守後對於德軍造成的重創不言而喻


正在聽取戰場情況的希特勒

儘管希特勒對此非常生氣,但木已成舟,再做掙扎只會付出更多無謂的犧牲。所以他決定將防禦的重心轉移到歐洲南部;在這一地區德軍的重點是固守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因為這兩個國家不僅是德國為數不多的糧食、石油產區和工業區,而且彼時的匈牙利也已是德國在歐洲範圍內的最後一個盟友。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孤注一擲的希特勒甚至主動放棄了希臘和阿爾巴尼亞,並把駐守在那裏的大部分軍隊調往匈牙利。

對於蘇聯而言,德軍的主力在哪裏他們的槍口就會朝向哪裏。所以當希特勒準備全力以赴保住其在南歐的戰略空間後,蘇軍的第九次打擊也有了確切的目標。而就在蘇軍進攻匈牙利前夕,這裏還曾上演過一出驚心動魄的“主僕反目”戲碼: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與納粹德國一起參戰的還包括匈牙利的陸軍精鋭,但他們基本上都沒能逃脱被蘇軍殲滅的命運。也正是自這場戰役之後,已經隱隱感到不安的匈牙利攝政王霍爾蒂·米克洛什開始秘密與蘇聯當局接觸,目的則是希望在必要的時候蘇聯能夠保證讓自己和匈牙利體面的退出戰爭。


匈牙利地圖

當蘇軍於1944年10月初大舉開赴到匈牙利邊境時,霍爾蒂站出來表示要和蘇聯單方面議和。毫無疑問,霍爾蒂的決定遭到了希特勒的強烈不滿和反對,後者幾乎不假思索地決定要儘快剷除霍爾蒂政權,以防他和蘇聯人內外媾和。於是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國防軍503重型坦克大隊僅用了兩天時間就成功的鎮壓了企圖倒戈的霍爾蒂政權,之後希特勒迅速的將匈牙利極右組織箭十字黨扶植為了新的傀儡政權。

不過,推翻霍爾蒂政權只是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德軍在匈牙利的苟延殘喘,對於蘇聯的大舉進攻並沒有起到任何阻礙作用。而此時的匈牙利邊境處,由馬利諾夫斯基率領的烏克蘭第二方面軍已經做好了全面進攻的準備。當時,烏克蘭第二方面軍的兵力構成主要有70個步兵師、3個坦克軍、4個機械化軍以及3個騎兵軍等;除此之外還包括6個保加利亞步兵師和14個羅馬尼亞步兵師,總數高達110萬人。

代頭衝鋒的蘇聯士兵

反觀當時駐匈牙利德軍的兵力規模還不到蘇軍的一半:包括第6集團軍、第8集團軍、第2裝甲集團軍以及匈牙利第2第3集團軍等在內總兵力只有50萬人,其中德軍約35萬人。武器裝備方面蘇軍的優勢同樣非常明顯:近萬門火炮、2300餘架飛機、2300多輛坦克等裝甲車輛;而德匈軍隊的飛機和坦克數量加起來還不到一千餘。

儘管德軍在匈牙利的兵力部署相對有限,但德國大本營卻做好了在這裏堅決抵抗的準備。這是因為匈牙利一旦失守也就意味着德國將進一步暴露在蘇軍面前;與此同時,德國部分用來支撐其對外擴張的工業基地和資源產地就分佈在匈牙利、奧地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一線,如果這些國家落入蘇聯之手,毫無疑問將會對希特勒整體的軍事計劃造成致命打擊。


二戰時的匈牙利士兵

但是決心歸決心,戰爭終究比拼的是硬實力。從9月28日發起進攻到10月底,蘇軍僅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完成了第一階段的戰役推進;該階段最大成果在於蘇軍徹底消除了德軍對其側翼的威脅併成功壓縮了戰線長度,為第二階段圍攻布達佩斯創造了良好的前提條件。鑑於當時盟軍已經在歐洲形成了兩線作戰的態勢,身處夾縫中的希特勒不得不宣佈將布達佩斯的防禦等級上升至要塞城市水平,這也就意味着駐守在那裏的德軍堅決不能後撤且必須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

1944年10月29日,眼看攻城條件已經成熟的蘇軍開始向布達佩斯進攻。仰仗自己擁有絕對優勢的百萬雄兵,蘇軍的戰術策略並不複雜,只是簡單的將兵力分為兩部分形成鉗形。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儘快拿下布達佩斯。蘇軍為何如此心急呢?因為三個月之後就要舉行以美、蘇、英三巨頭為核心的雅爾塔會議,斯大林希望屆時能用這些實際戰果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被俘後的匈牙利士兵

雖然蘇軍在兵力規模和戰役推進上佔據絕對優勢,但他們對布達佩斯的進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輕鬆。因為負責布達佩斯防禦的德軍接到的命令是與這座城市共存共亡,所以他們不僅沒有設計任何撤退方案,而且還在城市周圍建立了許多防禦性障礙。也正是因此,10月29日就開始向布達佩斯運動的蘇軍直到兩個月後才算是完成了對這座古城的合圍。

完成合圍後蘇軍並沒有急於進攻,而是打算有條件誘使守軍主動投降。但遺憾的是德軍根本不為所動,甚至還通過殺害蘇軍談判人員這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決意要和蘇軍拼個你死我活的態度。眼見勸降無望,馬利諾夫斯基遂下令烏克蘭第二方面軍集結50萬人全力攻打布達佩斯。由於蘇軍的攻勢異常兇猛且多瑙河東岸(布達佩斯坐落於多瑙河兩岸,東岸為佩斯,西岸是布達)地勢平坦,所以德國守軍很快就被迫撤到了西岸的布達。在那裏,德軍藉助天然的河道與山地又展開了新一輪的防禦。


被戰火摧毀殆盡的布達佩斯

攻城期間,位於蘇軍側翼的武裝黨衞隊第三、第四裝甲軍也曾試圖幫助布達佩斯解圍,但他們的攻勢均被蘇軍挫敗。與此同時,已經攻入城中的蘇軍與城內的德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廝殺,場面十分血腥。對於德軍而言,不利因素除了部署部署、兵力規模和後勤保障外,最讓他們頭疼的還是突然就調轉槍口的匈牙利軍隊:受蘇軍強大攻勢的壓迫和策反,很多戰鬥中的匈牙利軍人選擇了臨陣倒戈。

儘管蘇軍優勢明顯,但頑強的德軍還是讓蘇軍企圖速戰速決的願望化為了泡影:圍繞布達佩斯的戰役逐漸呈現出持久化的趨勢,一些戰役要點在蘇軍和德軍手裏反覆易主;即便是西方人非常重視的聖誕節當天雙方也沒有停止戰鬥。而且由於布達佩斯城內建築錯落、街道縱橫,蘇軍根本無法展開類似郊外的大規模進攻,所以他們也只能被迫進行城市巷戰。


蘇軍士兵

1944年的聖誕節過後,蘇德兩軍圍繞布達佩斯的爭奪還在持續進行。但對於此時的德軍而言壓力是雙重的:一方面他們的防禦圈被迫一再緊縮,另一方面部隊的後勤補給也成問題。據一名倖存的德軍士兵回憶稱,當年他們的防禦作戰打的其實並不差,但問題就在於本部根本無法及時提供每天至少八十噸的補給;反觀蘇軍,他們無論是裝備、人員還是糧草都能隨時得到補充。毫無疑問,這種反差對於守軍的信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但無論如何,扼守布達佩斯的德軍終究還是扛到了1945年。而且他們在這一年的元旦當天迎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由黨衞軍上將赫伯特率領的第四裝甲軍約6萬人正在馳援趕來。坦白講,赫伯特的援軍確實給了布達佩斯守軍很大的信心,因為他們不僅出奇制勝的擊退了第三十一近衞軍且推進到了距離布達佩斯只有不到三十公里的比奇凱......但讓守軍遺憾的是,這次看似最具希望的解圍還是沒能成功,而德軍前後三次解圍行動的陣亡人數也超過了1.5萬人。

赫伯特的解圍行動失敗後,布達佩斯要塞的守軍們清醒的意識到接下來的戰鬥只能靠自己。他們隨即制定了相應的突圍計劃,但沒想到的是希特勒卻不予批准,無奈之下德軍只能繼續死守。但希特勒的固執並沒有改變布達佩斯最終被蘇軍攻陷的命運,亦讓原本有較大幾率實現的突圍希望變得越來越渺茫;尤其是1945年2月11日蘇軍佔領可俯瞰布達佩斯全城的蓋列爾特山之後,城內守軍在蘇軍的密集炮火下根本無處遁形。


蘇軍進攻圖

就在蘇軍佔領重要制高點當天的下午,布達佩斯指揮部向柏林發出了最後一封電報,大致內容是:截至當下,7萬守軍共陣亡1.925萬,失蹤、被俘或撤防0.685萬,因重傷無法行動者1.16萬,其餘3.32萬人準備實施突圍。就在這封電報發出兩天後,布達佩斯的德軍正式向蘇軍投降。

這場慘烈的圍城戰前後共歷時五十天,50萬攻城蘇軍付出了超過10萬人的死傷代價。反觀負責守城的15萬德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有20個師被整編制消滅。但縱觀這場戰役,最無辜的還是布達佩斯城和生活在這裏的居民:戰役導致這座城市百分之八十的建築被摧毀,超過4萬平民慘死。

最後需要説的是,布達佩斯戰役雖然為後續進攻德國和柏林開闢了道路,但戰役期間蘇德兩軍在處理一些事情上的方式卻成了後世爭議的焦點:蘇軍攻城期間不僅濫殺德軍俘虜,而且還殘酷的報復當地居民,甚至為了充人數還強迫匈牙利平民冒充德軍戰俘;蘇軍進攻末期,已深感窮途末路的傀儡政權箭十字黨決定消滅布達佩斯的猶太人區,但當時任''統帥堂''裝甲師師長的哥爾哈德·胡伯卻極力阻止了這項計劃,並派兵保護猶太人區直至蘇軍到來。

文/軍武最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