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關注學生雙減負4】
光明日報記者 陳鵬 姚曉丹
看到“雙減”(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意見出台,北京學生家長竇靜馬上把它轉發到朋友圈裏,並配上發自內心的感慨:“太棒了!培訓班,真的不想上了!”
“這些學科類培訓班只適合有特長的孩子,因為總在拔高。我家這樣的普通娃,能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就可以了。”“雙減”意見讓竇靜如釋重負。
課外培訓班,報還是不報?這是“雙減”意見出台之前,長期困擾家長們的一個兩難命題。就像在天平兩端做選擇,明知報班的弊端,但隨着“報”的那端越來越沉,“不報”漸漸成了另類。而無論“報”與“不報”,焦慮都在家長心中不斷蔓延。這樣的焦慮,被半戲謔地稱為“媽媽們的焦慮”,背後,是家長深深的無奈感與無力感。而這一次,“雙減”意見出台,“校外培訓熱”退潮,學校及社會各界的舉措與努力很快跟上,這一切,都讓大家看到了新的轉機與希望。
在福建福州市烏山小學,課後古琴興趣班的老師在指導學生練琴。新華社發
興奮
這下好了,我和孩子都解放了
儘管女兒豆豆才上三年級,但上學期一開學,竇靜還是給她報了數學、語文、英語三個校外培訓班,“看到別人都在上,感覺自家孩子不上也不行”。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被裹挾”的感覺,一步緊似一步。
女兒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竇靜以為把她送進小學,自己可以安心工作了。可沒想到,這只是“更忙了”的開始。
第一次英語測試,豆豆就“露餡”了。老師沒有公佈成績,只是在家長羣裏發了一條通知:滿分同學共有10位,50分以下孩子的家長,請單獨跟我聯繫。豆豆就是50分以下的學生之一。
貴州貴陽市南明區望城街道綠苑社區“假日課堂”上,小朋友們正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素描石膏頭像寫生。趙松攝/光明圖片
豆豆是“零基礎”入學,在全班屬於極少數。隨後豆豆發現,她的同學們都很忙。放學後,校門口總有舉着“××培訓班”牌子的老師把他們接走。
之後,竇靜和孩子穿梭在各個培訓班裏,風雨無阻,休息日變成了最不能休息的日子。校內上完課,校外再拔高。可這樣一來的結果卻是:校內知識來不及鞏固,校外提高變得“半生不熟”。
既如此,為什麼不能停下來?
“看到別人都在上,自己哪能不上!萬一落下了,考不了高分不説,還會影響孩子的自信。”竇靜説。
“這下好了,我和孩子都解放了。”仔細揣摩了“雙減”意見,竇靜堅信,自己和孩子都是政策的受益者。
反思
刷那麼多題,是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傷害
和竇靜一樣,對於“雙減”意見出台,家長劉依的第一感覺,也是“長舒一口氣”,焦慮情緒緩解了很多。
劉依的孩子雖然剛上小學,卻“少年老成”,一會兒指揮劉依報班,一會兒督促她買校外題。
“孩子經常帶回來同學上培訓班、做補習題的消息。每次看着她一臉認真的樣子,我都感覺好笑又心疼。”劉依説。
湖南邵東市青山村,留守兒童在展示製作的手工作品。毛輝攝/光明圖片
“不要跟風報不適合的班”,這個道理是北京家長李巖花了數萬元才領悟到的。從“幼小銜接班”開始,她的兒子幾乎所有“上班”的機會都沒落下。她檢查作業時發現,剛上二年級的孩子已經開始學習奧數中經典的“雞兔同籠”“過河”等問題了。
李巖發現,孩子做題總是很快,且方法簡單,有時候只用一步就解出來了,她都不太想得明白。
“雞和兔子一個兩隻腳,一個四隻腳,吹一聲哨讓它們各抬起一隻腳,吹兩聲哨雞就沒腳站着了嘛,剩下的腳都是兔子的。”兒子給她講得頭頭是道。
起初,看到兒子竟然會用奧數方法解題,李巖特別開心。但她很快發現,把雞和兔子換成另外兩種動物,兒子就不會做了。
“‘過河問題’也是,如果題目裏有船伕,他就不會了。”李巖回憶説,“當時,培訓班給我的解釋是:還是題目做得少。他們甚至反問我,‘1+1’他為什麼不會忘?還説,只要做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在河北內丘縣文化館,小朋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剪紙。新華社發
然而,培訓班的回答卻讓她感到害怕,想到“題海”浩瀚,孩子以後要在其中浮浮沉沉,就覺得“眼前都是迷霧,找不到出口”。
漸漸地,李巖開始留意並反對校外培訓機構的“套路化”學習。“這不是學習,而是在‘練手藝’,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太多事實證明,過度培訓、重複操練、機械刷題,既違背基本教育規律,也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學習要有思考,是知識不斷內化的過程。做那麼多習題,上那麼多課,把知識變成‘肌肉記憶’,這是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傷害。”李巖説。
矛盾
心中升騰起新希望,但真正“安心”尚待時日
“雙減”政策出台後,各地紛紛制定具體措施、拿出切實行動。家長們發現,以前“只能盼、不敢想”的很多願望正在逐漸走向現實。
8月17日,北京市舉行新聞發佈會,為新學期“雙減”政策落地制定了詳細“計劃表”。一方面緊抓“校外”,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並嚴格控制學科類培訓時間,規範培訓服務行為,強化經營活動監管,嚴禁資本化運作,加強校外培訓廣告管理;一方面發力“校內”,要求學校有效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高課後服務水平,並準備拿出真招實策縮小校際差異、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此外,河南省集中整治校外培訓機構不公平格式條款,規範其經營行為;太原市暫停全市面向中小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線下培訓活動……為孩子減輕負擔、還童年快樂本色的努力,在全國各地積極開展。
在這樣的“陽光”之下,帶着孩子去公園踢球、玩遊戲,盡享假日美好,成了很多家長的選擇。
浙江長興縣太湖街道晨光社區兒童之家外,社區志願者在課後託管時帶領孩子們户外玩遊戲。新華社發
但是,更多的考慮仍然存在。
家長李巖表示,不想完全放棄課外培訓班。孩子英語方面有特長,學校的課程對她來説“吃不飽”。只要孩子樂意,假期結束後,還想讓她繼續上英語培訓班,“在政策許可的範圍內去,找合規的培訓班。既不像以前那樣佔孩子太多時間,也做一些有益的知識補充”。
猶豫再三,家長鄭芸也決定,繼續讓小孩在培訓班學下去。她的孩子從3歲開始學英語和數學,今年9月進入小學,正在參加“小早培”考試。“孩子前期基礎已經打得很好,相當於三年級上冊的學生水平。現在放棄,實在可惜。”
“雞娃羣”裏的一場風波,也讓竇靜的喜悦打了些折扣。
“培訓班都退費了,可以享受快樂童年了。”竇靜在羣裏發出這些文字後,一位媽媽給她發來私信,勸她“長點心”:“只要高考還在,以後總會有人上清華北大,有人上‘藍翔’。”還有一位媽媽説:“這個羣還是以孩子上培訓班的為主,不想參加的就自動退出吧。”
更多家長雖然也像竇靜一樣歡欣期待,卻在羣裏道出了自己的疑慮——自家孩子停止刷題,如果別人家的繼續刷,自家孩子豈不是要被落下?校外培訓機構明着不讓補課了,家長卻收到了“名師上門一對一”電話和“私人定製輔導”短信,更加激烈的“內卷”會不會從公開走向隱秘?沒有培訓機構“助力”,普通校的孩子是不是會被重點校的孩子越落越遠?
“雙減”意見來了,與心中升騰的新希望相伴隨,“媽媽們的焦慮”暫時還沒有徹底消除。
將“雙減”意見落到實處,讓“媽媽們”真正安下心來,需要全社會都來加把勁兒。
《光明日報》( 2021年08月25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