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大婚圖》之《光緒帝親臨太和殿命使奉迎》
太和殿藻井仰視
斜方格紋隔心
瑞獸5個
二層柱頭科斗拱側立面
二層柱頭科斗拱正立面
《太和殿》 周乾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1年1月版
在故宮辦公,每天與宮殿抬頭不見低頭見,可提起太和殿的時候,周乾依然會抬高聲音,加快語速:“它太經典,太震撼,內涵太豐富了,代表中國宮殿建築的最高技藝,也是美學的精粹。”
太和殿,紫禁城內最恢弘、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在這座象徵九五至尊的宮殿裏,舉辦過明清兩朝最為重要的大典。在清代,每逢皇帝登基、大婚、生日,或是在冬至、元旦這樣的重大節日,都要在太和殿舉行朝賀。在這樣的朝賀中,從內閣、鴻臚寺、親王開始,再依正一品至從九品的次序,朝拜官員從太和殿內一路排到太和門。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光緒大婚圖》之《光緒帝親臨太和殿命使奉迎》,就細緻地描繪了大婚當天的光緒帝在太和殿閲視金冊金寶、等候皇后的場景。
對太和殿的讚歎,促使周乾這位曾經不折不扣的“工科男”,寫出了一本裝幀精美、圖文並茂的《太和殿》。這本書不僅用400多幅圖片詳細講解了太和殿的建築構造和技術細節,還加入了許多關於歷史、政治和美學的知識點。
太和殿是周乾參與修復的第一座古建築,是他職業生涯的開端。在故宮18年的工作歷程中,這位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修復過角樓、英華殿、文華殿、神武門、建福宮、鹹福宮,但一路下來,“印象最深的還是太和殿”。周乾覺得自己運氣很好,2003年從北京工業大學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碩士畢業後,就趕上了300年未有的太和殿大修。
當年那次大修,是太和殿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五次復建後的首次大修。整個工程從2005年正式開始,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完工。而此前300多年裏,還從來沒有人到這座金鑾殿深處仔細勘察過。
周乾還記得,當時故宮有位老專家笑言,他們在太和殿樑上吃到的灰,那都是300年前的。他們這些年輕的技術人員則是既興奮又緊張。“這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同時也充滿使命感和責任感。”
讀一殿而知萬殿
在整個大修工程裏,周乾負責的工作是第一步驟:對太和殿進行先期檢查,查出安全隱患,提供修繕方案。兩年時間裏,從太和殿的柱架、樑架結構、每一處榫卯,再到每一個加固榫卯的構件,周乾和他的同事們都做了詳細的檢查。
與太和殿的接觸越多,周乾越是為它的建築技藝和裝修細節所折服。他舉了個例子,太和殿是用“金磚”鋪的地面,但“金磚不是金子做的磚,而是一種工藝”。製作金磚用的土取自蘇州相城區陸慕御窯村,經過一年半時間,以39道工藝燒製而成。在當地製成後,再經過京杭大運河運到紫禁城。金磚的鋪墁工藝也非常苛刻,多達11道工序。正是這麼複雜的製造和施工過程,才使得太和殿的地面歷經幾百年依然光亮如新。
太和殿的牆是磚頭堆砌的,卻看不出縫隙。周乾介紹,這是因為太和殿砌牆的時候採用了磨磚對縫工藝,工序十分複雜,灰漿從磚背後粘連,力求保證牆體表面平整光滑。太和殿的許多建築元素都有防震的考慮,這使得它儘管經歷數次火災,卻很少被地震損毀。其中,宮殿地基中摻入的糯米起到了關鍵作用。把糯米漿摻入灰土基礎中,相當於把宮殿置於一塊硬度很高的麪糰上,能帶來更高的柔韌性。
另一個建築細節則不僅關乎技術,還和皇權更迭的政治背景有關。紫禁城中的所有建築都採用“一塊玉”基礎,也就是把原有地基全部挖去,而用一層灰土、一層碎石反覆交替製成的回填土作為建築基礎。這種地基不僅能把建築和自然土壤分開,有利於防潮,還能避免建築物的不均勻沉降。另一方面,這也是古代人建造宮殿時不成文的規定——把從前的建築從頭到底給毀去,也就將前朝的“王氣”徹底滅盡了。明朝建立紫禁城時,就曾把元代所有的建築連根毀掉。
“太和殿處於紫禁城最核心的位置,不論明清,它都是舉行重要國家儀典的場所,是國家的門面”,周乾説,也因為這座宮殿的重要性,它的方方面面都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標準。從這個角度説,周乾覺得,讀懂了太和殿,就能夠對其他古代宮殿有個基本的認識。
修舊如舊,儘量少做擾動
“並不存在會不會倒塌的問題,這需要通過科學估算才能確定”,周乾説。1697年太和殿復建以後,經歷了數次保養和維護,此次大修的目標並不是搶救,而是讓它“延年益壽”。從2005年古建專家們為太和殿建築情況作出的勘查狀況圖來看,當年太和殿總體保存依舊完好,損壞多在細節上。“儘量少做擾動,這是我們的原則。”
周乾説,“修舊如舊”是文物保護的核心理念,這種“舊”主要是指文物材料、維修方法和原真性。故宮的古建築修繕,包括太和殿、養心殿都是這種理念。他認為,和之前的修復相比,太和殿大修的特點,在於採用了更多的科技作為輔助手段,運用到工程中。比如,開始大修前,技術人員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獲得了太和殿較為準確的整體尺寸。
與當年太和殿大修時相比,如今在古建修復領域,科技手段的運用越來越多了,但周乾依然強調傳統方法在修復上的地位:“科技手段猶如現代化儀器助力於人的體檢,可以用於古建築安全檢測、評估,維修仍要依靠傳統的方法、技術,這樣才能準確體現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勘察和修復過程中,周乾也發現,古代工匠對大殿的修復基本是可靠的。“他們是充滿智慧的,但這種智慧以經驗為主,科學論證為輔。”比如,太和殿採用了55根巨大的立柱來支撐,從結構的角度,這是一種經驗的積累。
“太和殿通過開裂、下沉、拔榫等症狀,告訴我們哪裏應該做修復了。”在勘察中,周乾發現,大殿有一根梁的榫頭下沉了,雖然只是一個細節,但卻令他意識到一個重要問題。他需要分析,為什麼這個榫頭會下沉,是不是遭到了擠壓開裂,有效承載截面縮小了?
周乾經常用老人來比喻太和殿:“老人的胳膊疼了就要揉一揉,哪裏生病了就要醫治一下,但是,如果背駝了,不影響他生活的情況下,我們就沒必要動手術把他的脊柱弄直。”因此,在大修時,太和殿的整體木構架基本保持原貌。即便是古代工匠留下的一枚鐵釘,雖然鏽蝕了,只要還能發揮加固木構件的作用,他們就會選擇尊重古人,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