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會有六大斷層,所以幼升小需要銜接,幼兒園和家庭需要幫助孩子做好銜接和過渡。
01關係人的斷層
孩子入學後,必須離開“第二母親”角色的關係人——幼兒園老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老師,孩子可能會感到壓力和負擔。
02
學習方式的斷層
幼兒園是自由遊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的學習方式,而小學則是正規科目學習方式,孩子必須適應集體學習的新形式。
03
行為規範的斷層
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需要。在小學將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融入集體。他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代替。
04
社會結構的斷層
孩子與幼兒園的夥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併為班級所認可,產生新的歸屬感。
05
期望水平的斷層
家長和老師都對小學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和壓力。為了學習減少遊戲,看電視的時間等。尤其是家長,希望每次考試要得100分,要當班幹部等。
06
學習氛圍的斷層
幼兒園自由、活潑,自主探究、遊戲的學習氛圍,轉換成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狀態或學習障礙。
以上這些斷層使得,30%左右小學生產生不適應現象,導致學習興趣低落,恐懼、焦慮以及攻擊性強等行為發生。
那麼幼小銜接,應該銜接什麼呢?是不是應該給孩子報個班,多學點數學、多認點字呢?
其實,比起知識的學習,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是這段時間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
NO.1:心理準備激發孩子學習的願望提升孩子學習興趣。
願望和興趣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和關鍵,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馬上要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從內心感到自豪,驕傲,自信,具有上進心。期盼上學和戴上紅領巾的那一天,產生內驅力。
家長可以這樣做
-1-
用語言引導
用輕鬆的語氣告訴孩子,將要進入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2-
用榜樣激勵
請身邊其他正在上小學的孩子,給自己孩子講講上小學愉快的經歷。
-3-
走進小學親身體驗
帶着孩子走進心儀的小學參觀,如果可以,最好能讓孩子體驗一節小學的課堂。
-4-
用鼓勵代替恐嚇
千萬不要用“上學就要吃苦頭”等話來嚇唬孩子,而是要説一些欣賞與鼓勵的話。
如:“你真的長大了”、“你越來越像小學生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上小學很光榮、很自豪。
-5-
出現問題時要和孩子一起面對,並給予積極的暗示。
如:“寶貝真有毅力啊”、“你做得不錯,但如果……可以更好”。這樣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成長過程。
NO.2:能力準備
培養孩子的學習素質也就是學習能力
-1-
觀察力
——觀察其實就是學習:觀察大自然、人事物。
但觀察不等於毫無目的東張西望走馬觀花,而是落到事物的細微之處,發現事物間的區別、現象,變化並帶着問題去觀察。
如觀察洗手間位置,家長止步線。老師辦公室位置,街道周邊標誌物等。
-2-
專注力
——這個非常重要
小學一節課的時間要比幼兒園長,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寧願孩子專注10分鐘,也不要三心二意的一小時,家長首先做事情要專心堅持要與孩子共同專心做一件事情,創設安靜環境,避免新奇東西干擾。
-3-
記憶力
——智力能力的基礎
一年級寫100個字,認400個字,拼音,課文背誦全靠記憶。記憶又分機械記憶(死記硬背)、和意義記憶(理解後記憶)。要引導孩子聯想記憶、理解記憶,靠方法記憶。
NO.3:習慣準備養成孩子的好習慣
【第一類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
-1-
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
“書中自有黃金屋”,“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讀書能培養專注力,增加自主學習的能力,小學以課本知識的學習為主,讀書是主要學習手段之一。
如果家長能做到五個堅持,一定能培養出一個愛讀書的孩子。
●堅持定期帶孩子到圖書館看書或到書店買書
●堅持每晚半小時親子共讀
●堅持讀書,給孩子做好示範
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堅持為孩子尋找閲讀夥伴並搭建分享平台
●堅持無壓力閲讀,在閲讀的早期只和孩子“聊”書,絕不“檢查”孩子閲讀成果
千萬不要在孩子間橫向比較
給自己的孩子亂貼標籤,看到別的孩子能背20首唐詩,而自己的孩子只會5首就説孩子笨。這樣的標籤,會大大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從而影響他喪失對學習的興趣。
-2-
良好的“聽”力
傾聽的習慣
傾聽是一種很自然的接受方式,孩子對聽故事、聽兒歌
總有着極大的興趣。經常聽聽錄音、聽聽廣播,聽得多,勢必積累得多。表達時就有了豐富的素材與較強的組織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
大人在與孩子説話時,不要羅嗦反覆地説,一句話説得多了
則成了可聽可不聽的話。
這樣的羅嗦重複對孩子,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也相當不利。因為孩子很難直接辨別出,哪些是要聽的哪些是可以不聽的
結果很可能導致孩子沒興趣聽。
對什麼都不認真聽,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這樣就對孩子的學業,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大人要對孩子聽的習慣負責,相信孩子的表達能力,不要過多重複自己的話。
-3-
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
兒童初步的時間觀念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如幾點該幹什麼,還有多長時間該幹什麼等。
讓孩子感受不同的時間長度,培養孩子的時間知覺,培養孩子會規劃和管理時間,在規定時間做完規定的功課和工作。
讓孩子知道自己下面要做什麼,有計劃表或作息時間表,做到先學習後玩,並承擔因遲到帶來的後果。
【第二類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
-1-
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
養成準時睡覺和按時起牀的好習慣;準時上牀,獨立入睡,不輕易改變作息時間,設置鬧鈴,按時起牀。
-2-
讓孩子喜歡吃飯
避免偏食挑食的壞習慣
-3-
讓孩子熱愛上運動
除單純的玩耍還包括體育鍛煉,如散步、游泳、拍球、跳繩等。以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積極心態,家長要參與到遊戲中,充當孩子的玩伴。
-4-
養成整潔衞生的習慣
家長起到示範作用,讓孩子知道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設立孩子自己專用的物品、空間和抽屜,允許孩子將房間物品弄亂,但要自己收拾打掃整潔。
經常要求東西放在指定的地方,自己洗手絹襪子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自我服務的能力。
-5-
自我安全保護的常識和安全意識
交通常識
(行走,坐車,過馬路等)
運動時的安全
(遊戲時,體育活動時,玩耍時)
勞動時的安全
(擦黑板、玻璃,用剪子、刀子)
意外發生的安全
(陌生人,綁架等)
NO.4:社交準備鍛鍊孩子的交往能力
-1-
合作精神
孩子是處於集體之中的社會人,在團隊裏的個體時時處處要與人發生關係。只有會合作才會競爭,有事商量,分工協作,關心同情別人,幫助別人並尋求別人幫助。
要對孩子多説“如果換做你,你會怎樣?、“你要是他,你會怎樣?”
-2-
與人交往
積極主動的與人交往,真誠交往,學會傾聽別人,用適當的方式表達。
-3-
語言表達能力
清楚流利的表達自己意願,詞彙量的豐富,有感情的表達。
練習手段
堅持口述日記,多用提問方式與幼兒交談。延伸孩子的話,引導繼續表達多與孩子説話,要學會渲染,多聽孩子表達,耐心傾聽,創造機會讓孩子表演展示,看圖説話或編故事。
-4-
培養責任感
任務意識、責任意識的培養
一方面,完成任務和責任,獨立完成作業、值日生工作,臨時性任務。該承擔的家務,以示他對家也負有責任。
另一方面,承擔後果和負責任,勇於承擔由於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過錯和後果。
NO.5:素養準備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1-讓孩子學會獨立
獨立性非常重要,學生會碰到很多障礙和困難,要獨自面對和解決。
常見現象
家長代勞提書包、收拾書包;家長三陪(陪讀陪寫陪做);家長不陪孩子不會做作業;忘記帶書、紅領巾等;餵飯,幫忙穿衣服等。
造成原因
家長不放心,不放手、變相的愛變成了溺愛,包辦代替太多不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根源是不尊重孩子,沒把孩子看作是真正的人。
最後的結果不僅是孩子們生活不獨立,而是精神、思想不獨立,依賴性強,不會選擇和處理任何事情。
-2-
培養忍受挫折的能力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忍受挫折能使人變的堅強,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堅韌不拔的生存能力。
-3-
增強意志力
堅持性,自制力,規則意識
自我約束,一件事必須幹完,自我控制,不半途而廢。
遵守規則,自我不等於自我為中心而是要遵守紀律、上課規則,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4-
培養自信心
勇敢精神等
-5-
保證孩子心理健康
培養孩子良好心態,大聲表揚,單獨批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附:幼小銜接家長自查表
家長任務自查表
保證孩子健康體質
飲食,睡眠,運動,環境,心情。
嚴格執行作息時間
準備一個鬧鐘,讓孩子自己用。
實行生活環節”限時制”
讓孩子幹力所能及的事情
到超市買東西,買早點,洗襪子等。
監督幼兒完成”作業”,並簽字
認真對待並堅持。
堅持為幼兒記口述日記
認真對待並堅持。
創設環境,增加幼兒交往機會
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旅遊。
熟悉交通路線,熟悉小學
到小學參觀,與小學生交往。
每天與孩子交談,傾聽孩子心聲
不要只關心孩子學了什麼,
而要關心孩子心裏在想什麼。
每天找出孩子一樣優點表揚孩子一次
每天陪孩子專心幹一件事情,培養專注力
(拍皮球,串珠,拼圖,挑豆粒)
多與老師交流
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況。
在生活中引導孩子認字
多提問孩子,增加認字的興趣。
和孩子大聲朗讀詩文
練習發音、咬字、氣息、感情、流暢。
物質準備(安全,方便,實用)
書包,鬧鐘,鉛筆橡皮尺子,作業本。
孩子從幼兒園步入小學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儘快適應小學意味着孩子人生的一個新篇章孩子需要努力,家長也不能鬆懈
孩子上小學後,家長要付出更多家長要做好幼小的銜接工作引導孩子入小學後的行為養成讓孩子儘早的調節好作息時間督促孩子完成時間管理
小學老師更多是引導孩子如何學習很難像幼兒園老師一般無微不至地去照顧孩子的起居生活所以家長會更辛苦需要更多精力照顧孩子
為人父母,責任重大
學業路漫漫,讓我們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