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在困擾着我,那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核心到底是什麼?這個核心又是怎麼形成的?這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今,筆者終於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根源。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早就在我們內心中紮根。儒家思想在我們中國人心中存在兩千年之久,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一直存在,直到滿清滅亡才結束,可能,時間還要更久,之後,一直到了新中國的建立。所以説,儒家學術生命力還是非常頑強的。
然而,為什麼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儒生都要讀《春秋》、《左傳》這兩本書?要知道,這兩本書雖然寫得非常好,但是,這兩本書畢竟是春秋時期的,那個時候,儒學還沒有形成。
可是,從歷史來看,春秋戰國這個時間段是中國文明的啓蒙時期,也是百家文化形成的重要階段,所以,這段時間不僅是一部英雄史詩,更是一場人才之間的爭奪戰。可以説,也正是這場持續了五百多年的戰爭,造就了成千上萬的偉大英雄,可以説,這是一個屬於英雄的時代。
在這七百諸侯爭奪天下的過程中,戰國裏到處都是“士”的故事。然而,“士”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最可貴的支柱,可以説,也是這種精神,使得中國成為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讓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中屹然不倒。
前文説道:“士”的精神,正是我們民族的最偉大精神,那麼,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呢?
學過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我們民族存在的這種精神大多都是古代帝王最需要的。古代的每一位帝王在其統治的開始,都是以儒教為衣,法家為理,讓民眾認為這種思想的正確性,從而,霸道的統治着百姓的思維模式。然而,這麼做都是為了對付從戰國以來就存在的“士”精神。
可能大家有點不理解,大家且聽我慢慢説來。
“士”是春秋戰國的重要標誌,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看看戰國的四大刺客有那個不是為了知己而死的?然而,不是誰都會把皇帝當作知己,所以,他們造成的後果,卻是任何統治者都不願看到的。
而這個時候,帝王便會融合儒家的“義”,因為,為知己而死的下場,不是每個帝王都願意看到的。又因為,“義”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於是,他們又把“義”引向了“忠”,大力推廣“忠”的宣傳。
可是,儘管這樣,戰國以來就形成的“士之風”,“士之骨”,“士之節”,在這兩千多年中依然沒有被消除。
那麼,“士”到底是什麼?
士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人格,更是一種骨血剛烈的作風。
在中國這幾千年的歷史中,“士”的作用和力量是沒有辦法衡量的。在春秋時期,“士”可以説是一種階級,它高於平民,但是,又低於貴族。之後,它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是脱離生產勞動的讀書人。”所以説,在當時“士”還是一個地位較高的階層,這也是一種出身問題。這就好比商人出身的呂不韋,他就可以被稱為“士”。
最後,根據中國“士”的精神得出一個結論:士應該是要先有形,才到神和志,最後到士的風,有了這四點才能正在算的上是“士”。
首先來説,“士”的“形”,其實,在古代這是劍。不管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沒有劍,或者,不會用劍,那麼,這都不能叫做“士”。當然,也不管你的劍是用什麼鑄造而成的,是金玉雕刻還是破銅爛鐵,只要作為“士”,都一定要有劍。所以,“劍”就像是士的“尊嚴”,只要是人在劍就一定會在,劍不僅能夠殺敵,還能捍衞自己的尊嚴,這更是一種“精神”和“血性”的象徵,所以,“劍”就是“士”的形。
而“士”的“神”,代表的就是勇氣和智慧。想想看,在戰場上勇氣和智慧的結合是有多重要,只要這兩者結合,那麼,就算是身臨戰場中,沒有劍也能浴血奮戰,這就是勇氣最重要的存在。但是,在每一場戰爭之前,也都是要依靠智慧才能上陣,之後,一個好的軍事戰略跟與各國之間的外交政策,最終,使得在這場戰役中佔據上風。即使些戰爭沒有辦法避免,出謀劃策的人也要盡心盡力的保衞國家,效力於戰場之中。
最後就是“士”之“志”,“志”就是這的人一生之中最偉大的志向,我們可以理解為:一些抱有偉大志向的人,其實,就是為了讓國家變得更好,在君主面前將自己的所有才華都展示出來,讓君主更加賞識和重用。但是,在思想還沒有統一時,這些人的志向是有着侷限性和片面性的。其實,我們不難理解,畢竟,帝王的思想才是當時最主要的思想。
若一種思想不符合帝王的想法,那麼,就算是這個人有什麼樣的志向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然而,“志”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英雄人物存在不是。
可以説,也正是有了前面這三點,才有了後來“士”的風氣。只要風氣一旦形成,之後的幾千年時間裏,“士”的骨血都會一代代的被傳承下來。雖然,中國的“士”,最後還是在無可奈何之中衰退了,但是,“士”的骨血,卻在每每中華民族受到危機的時刻大量湧現,在一個又一個的傳奇中,書寫着中國的歷史。
這也就使得,我們的中華民族能夠屹立千年而不倒。
最後,有趣的是,在東海對面,有一個蠻夷之邦日本,號稱“日出之國”,對中國的“士”則景仰無比。它也照樣畫葫蘆地學起了中國的“士”。在那裏被稱為“武士”,而這種“武士”的精神則被稱為“武士道”。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甚至,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
如此看來,日本的“士”是不是學走樣了呢?
參考資料:
【《中國的“士”》、《日本“武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