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積勞成疾而死,身為一國丞相,為何事必躬親?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軍再次從斜谷殺出。《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濟,使以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也就是説,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他已經解決了糧道問題,不會再因為糧食缺乏而退兵。而《三國志·明帝傳》中記載司馬懿出兵之前,曹睿給他定的策略是堅守不出,等待諸葛亮退兵。如果按照雙方如此的部署,諸葛亮大軍自給自足,而魏國卻在不停的消耗全國資源,蜀國的中原大業看起來指日可待了。

然而在雙方對峙了100多天後,年僅54歲的諸葛亮卻去世了,蜀軍不得不選擇撤退。對於諸葛亮的死因,《魏晉春秋》裏記載了一件事,即雙方對壘之時,諸葛亮屢次派使者給司馬懿送戰書,有送了女人衣服,想要激怒司馬懿。而司馬懿看到蜀國的使者之後,並不問他戰事,而是問諸葛亮的起居飲食等小事。使者回答司馬懿:

諸葛亮積勞成疾而死,身為一國丞相,為何事必躬親?

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升。(起得早,睡得晚,20以上的懲罰都要親自掌管,所持的飯甚少。)

司馬懿聽了之後説,諸葛亮死定了,這樣子下去,哪能長久呢?

比諸葛亮還大兩歲的司馬懿,從蜀國丞相事必躬親、食量較少方面預測到了諸葛亮不久於人世,從而堅定了防守的策略,決心無論對方怎麼挑釁都堅守不出,終於把對方熬死了。諸葛亮的死是令人惋惜的,千年杜甫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無論何人何時吟及,都不免喟然嘆息。

身為蜀國丞相,諸葛亮幾乎做了所有的事情,他生前聯東吳,西南平諸部蠻落,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發明了孔明燈,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國內興桑麻,與東吳、魏國展開商貿,充實國庫。吏治清明,湧現了很多才華橫溢的文官。説起諸葛亮的軍事才華,也是得到了對手的認可,東晉王朝曾追授諸葛亮武興王,以彰顯其在軍事方面的才華。

然而諸葛亮死後,北伐大計就只能停滯。大將魏延本來在劉備時期就被任命為漢中太守,是獨當一面的人物,魏延本來希望諸葛亮死後能夠接手兵權,講第六次北伐完成。可是諸葛亮臨終前卻安排費禕、楊儀等人退兵。按照魏延的説法,這是“因為一個人的事情,而耽誤了國家大事。”

諸葛亮積勞成疾而死,身為一國丞相,為何事必躬親?

客觀的講,諸葛亮死後,軍隊就不能夠維持原來的運轉,這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情。然而作為智慧的化身,聖明燭照千年,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能夠提前安排好自己百年大事,為蜀國軍隊培養一個足夠替代自己的人才呢?

其實在培養接班人這方面,諸葛亮並不是沒有用心。他曾經給過手下裁軍獨當一面的鍛鍊機會,第一次北伐期間,安排馬謖守街亭,結果馬謖違背諸葛亮的部署,被張頜擊敗,斷送了第一次北伐的大好前程,而馬謖本身已經是諸葛亮當時能夠選擇的優秀苗子了。

諸葛亮後來找到了姜維,並評價姜維此人長於軍事。可惜的是姜維雖然是個將才,卻不是個帥才,嚴重缺乏戰略眼光,北伐頻繁而無依據。縱觀諸葛亮北伐期間,雖然也多次退兵,卻從來沒有讓蜀軍遭到重大損失,而姜維卻多次損兵折將,嚴重消耗了國力,甚至最後也因為他的冒失而丟掉了成都。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臨終前也不可能把軍國大事託付給他。正如裴松之所言,姜維乃天水匹夫,得之於魏國沒有絲毫損失。

諸葛亮積勞成疾而死,身為一國丞相,為何事必躬親?

而至於魏延更不可能成為接班人,首先從魏延後來的表現看,他的忠誠度值得懷疑,其次魏延居功自傲,不得人心,一旦繼承諸葛亮遺志,蜀國恐怕先從內部分裂了。

由此可見,諸葛亮事必躬親並不是沒有想到培養人才,而是確實缺乏先天材料,培養不出合適的人才。

如果我們看後三國時期那些獨當一面的將領,司馬懿、鍾會、鄧艾等等,都是靠自己先天成長起來的,而不是靠強者明君、聖主或者賢能的丞相培養出來的。古往今來,帥才可遇而不可求,幾乎沒有一個名帥是被前任刻意培養出來的。尤其是馬謖的事情發生之後,不僅人才沒有培養出來,反而給蜀國眼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在眼前的危機和未來的可能性面前,諸葛亮選擇事必躬親,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一個長使,一個將軍,或者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實施上諸葛亮也確實給蜀國留下了費禕、蔣琬這樣的人才。但能夠承擔北伐大業,一統三國的繼承者可遇不可求。面對不可測的未來,做好當下也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來源:歷史神秘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7 字。

轉載請註明: 諸葛亮積勞成疾而死,身為一國丞相,為何事必躬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