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辦法讓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就成績非常優秀嗎?
有位家長問我:“如何讓孩子從一年級起,到小學階段結束,穩定保持在班級前十名?”
我覺得這問題真的好大,因為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很多個方面去入手才行,尤其是在我們不太清楚大人和孩子到底是怎樣一個狀態的時候就提出解決方法來,顯然是非常不科學的——畢竟再好的方法也未必適合所有人。
而且關於學習這件事情我們也看到了,有很多的例子證明了這事兒不完全是依賴於父母的,尤其是一些我們看得到的那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留守的孩子,他們當中的一些孩子在各種關注、資源那麼差的情況下依舊能夠做到成績非常好。
反觀另外一部分從小父母在教育上投入巨資,但是最終卻沒有一個好的效果也不少見不是嗎?
但是我想了一下之後還是覺得這個問題還是值得思考的,而且偏巧對此我也有一些個人的心得,寫出來説不定還真的能夠幫助到一些家長也説不定,所以就有了此文。
本文就不談那些諸如身心健康、各種綜合素質等等更加重要的方面了,否則這個話題就太大了。我只是提醒一下,我不寫不是説它們不重要,只是這篇文章更側重的是解決學習這個具體的問題而已,而是事實上這些事情也都會又相互影響的。
接下來我主要會從態度的引導、規劃的全面性和持久的堅持這三個方面談談我的建議。
學習態度的引導
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在學習上如果能夠做到態度端正,那麼就比較容易培養出自主學習的能力,甚至還能夠激發出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
而“自主學習”、“主動學習”這些能力將會影響孩子未來整個學習甚至是他們的工作成就。
而所有的這一切的起點我認為最主要的就是從“態度”做起。
孩子們會喜歡看電視、會喜歡玩遊戲會喜歡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但是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不喜歡去學習。
很多大人對此非常能夠“理解”。
這是因為大人們往往也會認為學習是一件並不會快樂的事情,而且日常中也總是會難免因為學習給孩子製造一些不快樂的體驗。
久而久之大家在對待學習這件事情上的態度就變成了:這的確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情,但是我確實是不喜歡……
所以我們其實看到的更多的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表現出來的更多的其實更像是履行義務而已,這就很難甚至幾乎不會培養出積極性的。
一年級的孩子還小,講大道理對他們來説會聽的雲山霧罩的,所以父母試圖通過説教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諸如“認真學習的重要性”會非常困難。
我的建議是家長可以嘗試如下操作:
1、在家絕對不要説學習會很辛苦或者是説學習本就很辛苦這樣的認識,要往一個人能夠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這個方向去説。例如能夠學習可以讓一個人更加了解什麼什麼,能夠讓一個人更加的聰慧,能夠讓一個人擁有更多不同體驗的機會等等。
2、對於孩子的進步甚至乾脆就是孩子學會了某些知識、做對了某些新學的題目之後就應該表現出歡喜,而不是表現出來一副“本來就該如此”的態度。
多一點對孩子的肯定會有利於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品質。
3、一年級的孩子往往還是更願意跟父母在一起做一些事情,所以在學習上父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多陪孩子;
4、在陪伴的過程中去通過“哇,你們現在就能學到這些內容了啊,好厲害,我記得我們那個時候好像學得要比你們晚一些,而且我當時因為貪玩沒學好,後來吃了不少虧,然後花了不少時間才補上的,你可不要學我哦……”等等把自己代入的方式讓孩子更加相信他現在在學的內容、在做的事情跟我們曾經的經歷是有“共鳴”的;
5、不要總是揪着孩子的錯不放,尤其是非常忌諱反反覆覆的嘮叨。我們要解決的是問題,而不是孩子,反覆嘮叨或者是説那種“我都説過多少次了”“你都錯過多少次了”等等這類話都不要去説,這會導致孩子產生畏難心理的,進而就會導致他們對於稍微難一些的或者自己不把握的事情儘量迴避。
要從問題發生的原因入手,儘量少往“不仔細”“粗心”上靠,更多的應該是從“步驟”“方法”“細節”“理解”等這些角度去讓孩子進一步認識問題。
6、多聯繫生活,我們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會跟他們所學的內容有關係,例如時間、重量、錢幣、距離、幾何、自然現象、物理原理、化學現象等等,遇到了就聊聊,如此可以讓孩子把知識和應用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聯繫,使得他們不會把“學習”孤立起來看,這就更加容易使得他們養成“學以致用”的態度。
7、給孩子建立一些正面的榜樣,可以通過閲讀書籍中的而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或者是動畫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去引導孩子學習他們的某些品質、習慣、態度等等。
不需要太過於糾結批判那些負面的對象,其實當孩子懂得什麼是好的時候他們對於壞的東西本身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區分能力了。
孩子小時候我們要注意多往正面引導,負面的不是不能説,但是要少,一定要少,因為思考負面問題是需要“轉彎”之後才能夠有積極收穫的,這個難度對於小孩子來説有點早了。
關於態度的引導還有很多方式方法,我這裏算是拋磚引玉吧,家長可以結合自己以及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節,總的方向把握住了就沒問題。
學習規劃
我一向認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孩子的學習這件事情如果我們只是顧着眼前這點事情或者某些方面的問題,而不是從孩子整個學業生涯去看待問題的話,我認為即便是能夠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往往也只是“就問題解決問題”而不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規劃學習這件事情對孩子來是不可能有這個能力的,但是父母是有的!
只是往往大多數的父母也需要一番功課才行。
我這裏提幾個對父母的要求:
1、你可以暫時不需要了解太多的關於哪些大學更好、哪些專業更有發展前途等等這些事情,但是你需要知道現在本地的高考政策是怎樣的,本地的各個高中在高考上的表現是如何的,本地的各所高中的口碑以及特點是怎樣的。
然後你應該選出一所或者幾所目標高中。
2、你需要知道考上這些高中的途徑有哪些,比如特長、自招、指標生、裸分等等,然後順着這個然後去了解一下你的孩子未來準備去哪所初中上學,為什麼要去這所初中以及如何才能得了等問題。當然了,關於中考的相關政策你也是需要必須瞭解的。
3、小升初要擇校嗎?公民同招的政策你充分理解了嗎?這些政策對你們的影響大嗎?你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假設過去還存在民辦掐尖的問題你會怎麼學,如果未來沒有了,你又會怎麼安排孩子學?所有的這些問題你都需要去思考一下。
4、多加點家長交流羣,本地的、全國的無所謂,沒事兒就看看,有問題就交流一下。其實別人家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往往也是我們自己會遇到的問題,但是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就會得到很多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另外就是一些講座什麼的也可以多聽聽。
5、當地有哪些教育機構比較好,這些機構更擅長的是哪些方面的教育,他們的教育跟孩子學校的教育有什麼不同,更適合什麼樣的孩子去學習。
6、拿出點時間來看看孩子的小學課本,電子版的就行,而且一看就儘量看完整個小學階段的所有內容!別説自己看不懂,真的看不懂我也沒辦法,這這裏只説我認為更好的方式,如果你自己都看不懂的話,我個人覺得你是可以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值的——憑什麼我們自己不行還非要逼着孩子比我們更行?大家既然都是“不會”,那麼為什麼只讓孩子努力而我們只負責監督、責罵?
……
以上這些事情一般來説最多有個半年的時間任何父母只要有心就一定都能夠做得到。
其實當你做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對孩子整個小學該如何去學就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規劃!
到那個時候你就會知道孩子的數學學習一定要重視計算,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思維訓練而不是侷限於做多少題目,一定要多練習事物去感受量的變化而不是純粹的數字遊戲……
你還會知道為什麼會有很多人説“得語文者得高考(中考)”,語文的學習未來會有哪幾個難點,而這些難點的解決其實都是在我們日常的日積月累中完成,你就會知道讓孩子去誦讀詩詞、古文比逼着、吵着孩子背更容易但是效果反而更好,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明明讀了很多書卻寫不好作文,你就會知道為什麼閲讀理解會有答題公式……
再就是你還會知道原來英語才是最可以也是最容易“超前學”的一門課,你就會知道從小給孩子做好聽説讀這三件事情有多什麼的重要,而不是僅僅只是要求孩子去背單詞……
然後你就可以給孩子安排出來一份非常詳細、全面的學習計劃!
不堅持,一切白費
再好的計劃不去落實不去堅持落實,那也是白費。
關於這點我就不多説什麼了。
除了以上這三點之外,想要讓孩子成績從小就保持非常好且學習態度還很正,那麼家長還需要做好其他的很多事情,比如説日常的一些學習過程中的小動作、小細節的處理,比如從預習到聽講再到作業和總結複習的學習習慣養成,比如多跟孩子的老師溝通交流,比如多就一些問題做細緻的探討分析,比如讓孩子懂得尊師重道,比如尤為重要的以身作則……
可能寫到這裏不少人會覺得家長做這些跟孩子的學習有什麼關係?
我想説的是父母的格局不同了,看問題的方式也就不同了,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會隨之不同,如此一來就會直接影響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教輔方法問題。
而具體到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方法上,實際上最好的方法不就是應該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嗎?而我們如果都不瞭解自己的孩子,都不瞭解孩子要學的東西,都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等的,又何談去幫助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