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瀟
這幾天,一則雲南農業大學學生賣力宣傳母校的視頻在網上引發關注,他站在地裏大聲宣傳,背後是簡陋的環境和轟隆隆的機器聲,宣傳過程還要提醒後面的同學小聲一點。視頻一經發出就被形象地吐槽為“招生減章”,在一眾調侃的聲音裏也不乏刺耳的偏見——“種地還需要上大學?”作者小丁稱,學校曾擔心影響招生而讓其刪除視頻,目前已獲得支持。
臨近招生季,各大高校都不遺餘力地進行着宣傳和推廣,相比於過去傳統的宣傳模式,近年來不少創意和新的想法開始湧現。
比如,有藉助網絡平台和改編熱門歌曲,體現學校的時髦與年輕化的,有通過學霸和美女帥哥宣傳學校“高顏值高水平”的,也有像雲南農業大學這樣,站在泥土裏,真實再現學生種地過程以及平時課堂內容的。類似的反向宣傳,到底是給學校增光還是一種“招生減章”?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明晰的是,反向宣傳有時候能取得一種良好效果。
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對比以往“模板化”的招生宣傳視頻,一些標新立異、獨具特色的宣傳方式,反而會收穫更多關注。舉個例子,在高校宣傳視頻中,可能總會提到“食堂飯菜美味”“宿舍環境優美”“教學資源豐富”等元素,幾乎每個高校,都會在招生宣傳資料中,拿出各自的優勢,但是,久而久之,學生和公眾就會產生一種“審美疲勞”,進而生髮疑問:難道這種“自賣自誇”式的宣傳模式,已經成為了一種套路?難道學校就沒有新的亮點了?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學生推着拖拉機、戴着草帽耕地除草,或是站在土地裏為學校“打CALL”,雖然很“土味”,但是貴在真實。
在視頻裏面,這位皮膚黝黑的男生在一塊農田裏邊自拍邊講述,強調學生上課“不用天天挖地”,緊接着又轉身喊不遠處正在開拖拉機耕地的人“聲音小點”,看起來這是一種吐槽和自黑,但實際上,他是在用一種很接地氣的方式,為大家講述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你以為他是在“黑”學校,殊不知,他們的出發點可能是在用一種看似玩味實則輕鬆幽默的態度,去表達對學校以及自身專業的喜愛。
更何況,農業大學一些主要的王牌專業和教學模式,本身就和土地和農民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即便是高等教育,那麼與農業相關的很多課程內容,都取之於農田,最終也應該回歸農田。在全國各地,類似農業大學讓學生體驗耕地,戴着草帽收菜籽,或者開着收割機奔馳于田間地頭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
站在這樣的角度,其實非但不應該對“招生減章”持否定態度,反而應該支持並且鼓勵這樣的“反向宣傳”,因為,眾所周知,農業大學的學生畢業後,並非就是回到家鄉種地,或者和父母輩一樣在黃土地上勞碌,相反,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受過高等教育後,有着更為科學和先進的知識文化水平,對農業生產和技術發展的理解,會變得更深刻,也有助於鄉村振興。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種“招生減章”是一種特定的招生方式,與其他高校的元素並不適配。類似的觀點,可能僅僅看到了男生為母校錄製招生“打call”視頻某個側面,忽略了視頻本身就是為了迎合社交媒體的娛樂感,是一個開放性的渠道。它跟那些印在招生資料和填報説明上的正規宣傳並不衝突,一個走得是戲謔和傳遞真實的道路,一個走的是“高大上”並且權威的宣傳途徑,對於想要報考這個學校的學生而言,缺少其中任一元素,恐怕都算不上是全方位瞭解。
一言以蔽之,學生站在土地裏賣力宣傳母校,雖然極具土味,但同樣也是一種“反差萌”,既詮釋了真實,也會讓高校宣傳變得更加接地氣。正如該校最終負責人所説,學生此舉給學校不僅帶來了熱度和影響力,也讓不少人對農學專業產生興趣,學校會尊重他的創意和想法,但也希望他紮紮實實學習、搞研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