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復讀12年只為上清華,如此“執着”既是港灣也是絕路
將自己的人生停留在高中階段,終究不可取。
出生於廣西農村的80後唐尚珺,從2009年開始,參加了13次高考,只為考上清華。2016年,他曾經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但最終沒有報到入學,他又回去復讀了。今年已經33歲的他,決定“明年再考最後一次”。
今年,唐尚珺考了591分,距離清華錄取分數線90多分,被廣西大學錄取。姐姐勸他去讀,73歲的母親則已經不關心他讀什麼學校,只希望他早點結婚生子,但唐尚珺依然打算備戰下一年高考。
對於唐尚珺的人生選擇,網上爭議很大,有人稱他為“現代版范進”,有人認為他復讀多年,連中國政法大學這樣的名校都不肯去,是在逃避現實,自私任性,毫無責任感,對不起自己的青春和家庭,是一個自私的“躲在套子裏的人”。
唐尚珺自己則説:“我只是在追求某些東西,並不是要逃避,比如説害怕出來工作,走向社會。(考清華)這個事情不應該花那麼多時間,就是你花個五六年,不可以的話,基本就定型了……”他還表示,“沒有在適當的年紀做正確的事,並非刻意為之,只是後知後覺。”
▲唐尚珺
他在接受採訪時,説的最讓人感慨的一句話是“無路可走啊”。
但實際上,唐尚珺原本並非無路可走。這個出生於廣西防城港市一個偏遠山村的年輕人,五六歲時第一次走出小村,在防城港市區見識了商場、超市和霓虹燈,對“外面的世界”無比嚮往。從小就跟着父母幹農活的他,將清華大學視為目標,是因為村子裏的一個傳説——上世紀90年代,村裏有人考上清華大學並當了官,幫村裏修了路,因此村中人祭祖許願時,總會將“考上清華大學”作為一種願望。
這個願望從一開始就帶有某種偏執色彩,因為唐尚珺乃至村裏的大人,其實都對清華大學一無所知,甚至“好像大學就只有清華大學一樣”。
復讀是個人選擇,連續12年復讀也依然是個人選擇,即使這不被多少人理解,也依然需要尊重。寒窗之苦,經歷過的人都深有體會,唐尚珺能堅持12年,本身已經説明他的韌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唐尚珺的性格里有偏執一面。
中國人對“堅持”二字一向抱有好感,但堅持的前提是方向。對於短暫人生而言,12年不是一個小數字。而且,唐尚珺的這12年,原本是人生中精力最為充沛的好時光,用來當一個小鎮做題家,每天拼命刷題,是不是有點浪費?
許多小山村裏的寒門子弟都有一個出人頭地的夢。實現夢想的最好途徑便是高考,直至今天,它仍然是相對最簡單、幾率也最高的選擇。
但是,因為信息相對閉塞、缺少家庭指引,寒門子弟很難有更科學的人生規劃。在大多數時候,他們對大學乃至人生的認知都停留在粗淺層面上。名校是他們的目標,但實際上他們可能對名校一無所知,至於如何選擇專業、考上之後如何努力、如何與未來職場規劃接軌,更是被忽視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會放棄太多與學習無關、卻與人生有關的東西,比如常識與趣味。一般人熟知的那些道理,比如“專業有時比學校更重要”“人生不止高考一條出路”“選擇比學校更關鍵”,對於他們來説都顯得艱澀。
▲唐尚珺曾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
與此同時,他們的努力如果沒有成效,也會更容易陷入困境。畢竟,他們的人生沒有多少選擇空間。對於他們而言,“知識改變命運”是一條準則,是一種動力,也是唯一希望,卻從來都不是一條一眼就可以望到前方的路。
唐尚珺就是如此,他的“一條路走到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這個世界缺乏瞭解,只能將模糊的清華大學作為目標。同時他也害怕失敗,因為他為此放棄了太多東西,幾近一無所有。
或者説,唐尚珺唯一能倚仗的就是不錯的智力,還有不錯的高考成績。在這個場域,他能找到成就感,而且擁有步入社會後無法擁有的“愜意”。也正因為這樣,曾經去工廠打工幾十天,就無法容忍重複單調生活的他,卻能年復一年地容忍高中生活的重複單調。只不過,他將目標定得太過狹窄,以至於一次次錯過人生轉折點。
當然,高考的“復讀產業”,也成了唐尚珺的人生港灣。目前中國社會對重點高中辦學質量的評價,集中於“清北率”。在這種導向下,某些高中甚至會主動鼓動學生復讀,考更好的學校,打造更耀眼的升學率,並不惜為此開出免學費、高額獎學金、每月補助甚至住房等各種條件。某些優秀復讀生,甚至有跟不同學校議價的權利。
2016年,唐尚珺開始意識到復讀還可以賺錢,比如南寧平果三中會給600分以上的復讀生獎勵10萬,第二年考上清華再獎勵60萬。而且,入讀之後,學校每個月還有2000塊生活費,並配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對於寒門子弟來説,這顯然是巨大的誘惑。甚至可以説,通過連續復讀獲取獎金與補助,對家庭的幫助可能比讀了大學出來工作更大。
但這種復讀,不但傷害了應屆高考生的利益,加重了應試化傾向,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還扭曲了學生的心態。更重要的是。這條復讀之路不可能持續一輩子。而且,年齡每增長一歲,就意味着人生選擇又窄了幾分。將自己的人生停留在高中階段,終究不可取。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葉克飛
編輯 官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