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中小學校園應為閲報欄留一席之地

“雙減”政策落地,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日益齊備的運動器材,也給孩子們課餘提供了更多選擇。然而,記者近日在西部地區部分中小學校園意外發現,偌大的校園中供學生課間休息時閲覽的閲報欄難覓蹤影。

幾代中國人都有站在閲報欄前讀報的經歷,在手機尚不普及的年代,閲報欄作為連接校園與社會的一扇窗,起到了開闊眼界、拓展思維的作用。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多元,但讀報也是“多元渠道”之一,校園公共空間理應給閲報欄留一席之地。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青少年的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單從教育本身而言,提倡素質教育,更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閲讀能力。如果校園裏能有幾個閲報欄,厚實的書籍再加上鮮活的報紙,必定能給孩子們提供更豐富的滋養。

呼喚閲報欄重回中小學,並非是為了讓孩子們將報紙作為獲取新聞信息的唯一渠道,而是希望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閲讀興趣,涵養他們的時代感。作為可以平視世界的一代,這種時代感和那些從兒時萌生的興趣,對他們開闊眼界、提升格局、促進身心成長,都大有裨益。

呼喚閲報欄重回中小學,對學校德育教育也是一種促進。試想,一篇普法知識報道、一段有感染力的人物報道……傳遞的不只是一兩條時事新聞,其本身就是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勵學生,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效果。

讀書看報的記憶,根植於不少人的兒時記憶中。好傳統不能丟。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由於家長外出務工、留守孩子居多,加之沒有齊備的德育教師,德育教育成為短板。這也為德育教育留出了更多探索空間,不妨先從放幾個閲報欄開始,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為德育教育補短板加一把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能量和真本事的孕育,都需要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讓消失的閲報欄重回中小學,看似小事,卻並非小事。另外,人生很多習慣的養成,都與學生時代密切相關。雖然“一紙風行”不再,“白紙黑字”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力量。孩子有閲報欄相伴成長,養成讀報習慣,或可終生受益。

(新華每日電訊,作者何晨陽)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視點|中小學校園應為閲報欄留一席之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64 字。

轉載請註明: 視點|中小學校園應為閲報欄留一席之地 - 楠木軒